盤點中國歷史上的瘋狂裁員:唐太宗時期裁員七成
貞觀元年(627年),剛剛當上皇帝的李世民就着手裁員,他對房玄齡説:“朕近日讀書,多見古人遺訓,謂官在得人,不在員多……若得其善者,雖少亦中矣;其不善者,縱多亦奚為?”然後表示,朝廷機構臃腫,人員編制太多,讓房玄齡、杜如晦負責“裁員”,並要房、杜貫徹“任人唯賢”的原則。
淘汰冗官向來就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房玄齡、杜如晦在執行“裁員”任務的過程中也遇到了阻力。最大的阻力就來自李世民的舊部———原來秦王府中的人。這些人早就追隨李世民,如今,李世民當上了皇帝,他們本指望着得到高官厚祿,現在可好,反倒被裁,他們豈能沒有怨言?
無奈之下,房玄齡找到李世民,請李世民最終定奪。李世民堅決支持裁員工作,他説:“人君當以天下為公,而不能為己之私產。古者治國,皆明此理。如今朕與卿等衣食皆出於百姓,怎能不為百姓着想?……若徇私情,不問才學,豈是至公之道?”有了皇帝撐腰,房玄齡、杜如晦的膽子就壯了,他們開始大刀闊斧地精簡機構、裁撤冗員。
最後,房玄齡、杜如晦將京官由原來的2000多名裁減為643人。同時,針對因州縣設置劇增而造成的百姓少、官吏多的狀況,對地方行政機構也“大加並省(裁減)”,裁併了許多州縣,把全國劃分為 10 道,共設 300 餘州,1500餘縣。此次精簡機構、裁撤冗員是歷史上非常成功的一次行政改革,為後來的貞觀之治奠定了良好的行政基礎。
與唐朝中央官員的精幹相比,宋朝的官僚機構臃腫,冗員頗多,所以,宋朝儘管商業比較發達,但財政壓力一直很重。而且,臃腫的官僚機構和大量的冗官必然導致官員之間相互扯皮、內耗嚴重、效率低下,行政腐敗和派系紛爭也由此而生。還是以數字來説明,唐太宗時,中央官員僅有643人,可到了宋仁宗時期,中央官員就超過了1.7 萬人。有宋一朝,偏安一隅,軍事上受外敵侵擾,國事難以振作,這與機構臃腫、冗員過多關係極大。可見,該裁員之時不裁員是不對的。
但是,若不認真分析情況,遇到財政困難就裁員,以為裁員是“脱貧”的不二法門,那就大錯特錯了。
明朝的歷史又可提供這方面的佐證。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封自己的 9 個兒子為親王(太子除外),親王有自己的藩國,到一定的年齡就要到封地“就國”。他們不擔任任何職務,也不從事任何文武活動,卻要每年從國家那裏接受一萬石的俸祿。親王有王府,王府裏有大量的服務人員,這些人員也需要國家供養。
朱元璋的這套制度為明朝的歷代皇帝所沿襲,除繼承皇位外,皇帝的兒子自然成為親王,親王的爵位還可繼承,於是親王越來越多,到最後,明朝竟設了60 多個親王的頭銜。親王之外,其他的皇親(公主、郡王等)也越來越多,明朝給官員的俸祿很少,但是對皇親卻慷慨大方。只要是皇親,不論男女,都可終生從國庫領取豐厚的俸祿。這樣,皇親的人數越來越多,皇親的俸祿也就成了國家的一個沉重的財政負擔。
有學者估算,在明朝的最後幾年,國家俸祿冊裏列出的皇親有10 萬人之多,而同時期的中央官員(京官)是1.5萬人。1562年,全國各地上交國家的田賦共有400萬石,可朝廷支付各地親王及皇親的俸祿則為800 萬石,用現在的話説,皇親們一年的消耗竟然等於兩年的全國農業税!粗略估算,國家財富的30% —40%都被皇親所耗費。
到了明朝晚期,財政出現了困難,朝廷開始裁員以擺脱危機,但有趣的是,裁員的對象不是消耗了國家巨大財富的皇親,而是最基層的工作人員——驛站小吏。朝廷打着節約的名義裁撤驛站。在漢、唐之時,驛站之間的距離多為30 裏,明朝裁撤之後,驛站數量減少,驛站之間的距離改為60 裏,後來,驛站越撤越少,驛站之間的距離也就越來越大,有的甚至到了 200 裏以上。裁撤驛站確實節約了朝廷的財政開支,據測算,崇禎朝裁撤了三分之一的驛站之後,節省國庫開支10 萬兩白銀。
但是,裁撤驛站之後,驛站的服務質量嚴重縮水,很多官員也因忍受不了長距離的跋涉而放棄了必要的巡視檢查工作,導致了惰政的進一步滋長。同時,被裁的大批驛站小吏成為失業人員,他們中的很多人成了官路上的劫匪,嚴重地危害着社會穩定。
更關鍵的是,就在崇禎皇帝的一次大規模裁撤驛站的行動中,驛站小吏李自成被迫下崗。後來,對朝廷充滿仇恨的李自成揭竿而起,領導了農民起義,給原本孱弱的明朝以致命一擊。當李自成率領大軍攻佔北京之際,當初以裁員成功而得意的崇禎皇帝就只得上吊自盡了。
縱觀歷史上的裁員經驗,我們可以看出,裁員本身並無好壞,但裁員的方向卻事關成敗。唐太宗李世民裁員,先拿自己秦王府的舊部開刀,刀口向上,“裁員不避親”,最後,不僅裁員成功了,而且裁員還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反觀明朝的裁員,刀口向下,“只裁小吏不裁皇親”,名為財政改革,實為轉移社會矛盾。結果,社會矛盾不僅沒被解決,反而被激化了。對比之下,二者真是判若雲泥。
一句話,裁員之事要思量,像宋朝那樣,任由冗員過多和機構臃腫不管,該出手時不出手不行;像明朝那樣,該對皇親下手卻非要對底層小吏動刀,裁員的方向不對也不行。只有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樣,不但問題看得準,而且方向也選得對,這樣,“該出手時就出手”,裁員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