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聽見她説》迎來圓滿收官。趙薇以發起人的身份,帶包括我在內的女性參與了一場歷時八週的女性話題盛宴。
雖然,每期代表人物的發聲時長不足半小時。
但它做為一部具有先驅意義的女性獨白劇,為我們引發的思考卻十分深遠——
最後一期內容《完美女孩》,由趙薇導演親自執導。
它以科幻題材的形式展開劇情,揭示了女性被物化的各種形態。
片中,由楊冪飾演的主人公小愛,是一款為了取悦他人而定製的完美機器人,其型號為NOVO300080。
自問世以來,她一直堅信自己的存在是為了愛與和平。
但,何為愛與和平?
小愛曾六次複述同一句話,每一次都有情感的遞進。
直到最初光彩熠熠的眼神變得黯然失色,觀眾才真正體會到這句話的諷刺。
原來,從她出生前那場關於“完美臉龐”的票選開始,就暗示了她被社會輿論不斷定義、失去自我的一生。
她擁有等同人工智能的高級算力,卻無法逃避被商品化的命運。
她的存在,從來只是為了迎合用户的需求。
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時代,貪婪的私慾驅使老人產生將小愛體內的護理數據包替換成親密數據包的想法。
當老人因失德操作而錯過搶救時機,小愛也變成了擁有嚴重過失的次品。
明明她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不是嗎?
這種擁有錯誤導向的結果,簡直和現實社會中“女性遭受侵犯卻被罵穿得太少是為存心勾引”一樣荒謬。
小愛經過返廠,以特別產品的身份重新面世。
當她的使用權被用户一次性買斷,噩夢才真正開始。
鞭打與修復,以循環的方式無止境存在。
小愛淪為用户宣泄暴力的工具,就像現實女性成為不健全婚姻之下的犧牲品。
此刻,畫面被蒙上一層陰影,小愛坐在角落裏無助地發問——
她是完美服務者,也是完美被害人。
自始至終,她安靜地承受着這個世界賦予她的一切。
故事的最後,她被那個曾經在醫院幫助老人替換數據包的男孩帶走了。
那個當過幫兇的男孩對小愛説,你是完美的。
看似圓滿的結局,在小愛的微笑中落下帷幕。
但誰能保證,這次拯救不會演變成下一次墮進輪迴的入口?
作為收官之作,《完美女孩》的劇本令人驚喜。
導演趙薇在最後一期節目播出後,也有專門提到對作品的期許——
《完美女孩》作為8個故事裏唯一的科幻題材,我們從劇情的細節到拍攝的場景以及人物角色的設定,都進行了一些基於現實的超現實設計,我們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小愛”的經歷和遭遇,讓更多人關注並關心那些被物化裹挾的人們。“小愛”並不是極端個例,我們現在身處的社會環境裏,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到被物化的範疇裏,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甚至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要擺脱被物化的困境,就必須自我覺醒、自我救贖。
編劇沈奇嵐以機器人小愛的經歷來隱喻女性在現實社會可能遭遇的困境。
它也讓鏡頭之外的你我切實感受到,女性在被物化的過程中逐漸迷失自我的痛楚。
故事中的小愛,從沒有掌握逃生這項技能。
但做為真實女性的我們,卻擁有向“為取悦他人而定製自我”説不的權利。
2020年末,《聽見她説》以容貌焦慮話題打響第一槍。
當時,由齊溪主演的《魔鏡》為我們打開了國內女性題材的新視野。
貫穿全場的獨白,如縫補着主人公人生經歷的細密針腳一般貼合。
你能聽到她字裏行間的真誠,但她心酸的往事在她張弛有度的表達中卻不顯冗長。
第二期,楊紫接棒。
她飾演的小雨,以生日許願的形式控訴着原生家庭帶給她的絕望。
母親給予的愛永遠強勢,她要掠奪小雨身上一切關於出軌父親的痕跡。
但她不知道,這種狀態不僅稀薄了小雨周圍的空氣,也稀釋了她愛人的能力。
一句“媽媽就是為了你而活”,讓小雨負重千均在人間苦行。
原來,消極閉塞的母愛會以傷害做為內核,去瓦解子女求生的意志。
由白百何出演的《失眠人的夢》,在第三期呈現。
她為全職家庭主婦痛陳機械生活模式帶來的壓抑。
枯燥的日常正在消磨這個羣體的熱情。
當每個深不見底的夜晚降臨,她們在心底歇斯底里地呼喊,卻從沒被誰聽見。
由詠梅出演的《重塑》,關注女性遭遇的語言暴力。
但這種暴力是一種相對廣義的形式,而並非僅僅侷限於侮辱和謾罵的範疇。
比如,父母潛移默化地引導女孩“應該文靜、大學選個好專業、工作壓力不要太大、早點結婚生子、安穩度過一生”。
這些外界強加的標籤都將成為束縛女性職業發展、扼殺女性探索慾望的因素。
而這種根源上的摧殘,勢必會對女性的成長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第五期,奚美娟主演的《雲重傳》最令人震撼。
一段關於重男輕女的往事,在編劇筆下充滿了戲劇性的衝突。
為了遵循廣彩傳男不傳女的祖訓,雲重從出生起就被阿爺定義為男嬰。
她不蓄長髮,像男人一樣娶妻。
但在這種封建祖制之下,她不僅錯過了最美妙的人生階段,更錯過了愛情。
做為時間跨度最廣的一個故事,奚美娟的演繹無疑帶給我們沉浸式的體驗。
就像看完一部舊電影,陪她過完一生,卻如何也渡不了這一生憾恨。
由王智出演的《時間表》,可以説是人間真相。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種經歷,假設自己28歲生子,27歲就要結婚,25歲必須遇到對的人……
但生活的變化才不屑去適應你的計劃,王智在這裏飾演的就是一個38歲的未婚女性。
她事業有成,卻因大齡單身被冠以失敗者的稱號。
不知從何時開始,平均結婚年齡希望她配合屈就,社會輿論號召她委曲求全。
可是,如果只是想要為了結婚而結婚,她為什麼要等到38歲?
倒數第二期,郝蕾出演了一名家暴受害者。
長年累月的毒打,讓她在飽受折磨的生活中身心俱疲。
她想逃,卻遭到對方的威逼恐嚇。
直到渣男離世,她終於忍不住在葬禮上放聲大笑。
從她的狀態中,我們能看到一種從無望生活中抽離出來的解脱,以及抽離之後無法掩飾的疲憊。
八個故事,分別剖白了處於各個年齡層女性的內心世界。
深度聚焦女性生存痛點,向社會發出最真實的聲音。
該節目以思考女性價值為核心,將衝擊力強勁的話題引入精品內容的領域。
它不聊女性如何乘風破浪,而是把風浪擺在女性面前,與我們討論如何抵擋。
自《聽見她説》開播以來,除齊溪做為節目首發、楊紫和楊冪自帶部分流量之外,這部獨白劇在熱搜上可説只有寥寥水花。
就像趙薇從一開始所説,這是一部公益價值遠大於商業價值的作品,她的存在意義在於為女性發聲。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市面上所有的作品都將資本滯後,但我們可以期待未來湧現出更多傳遞優質內容的女性作品。
儘管,它們可能還需要一些厚積薄發的時間。
我還記得《聽見她説》剛播出時,趙薇被狙違背初衷,齊溪出演的“反容貌焦慮”劇目卻遭大批彈幕夾槍帶棍地嘲諷她的容貌。
説來也是滑稽,為女性發聲這條路不好走,居然很大一部分原因來源於女性本身。
正如來自豆瓣的一條熱評所述——
挺悲哀的。
所以,就請不要剝奪她們表達的機會吧,姑且先聽聽她們説什麼。
趙薇做為發起人,見證了《聽見她説》從無到有的過程。
偶爾被人詬病,她也依然堅持初心——
自我覺醒和自我救贖的主張,也一直貫穿於《聽見她説》這一季的8個故事裏,容貌焦慮、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大齡單身、家庭暴力……這一季我們從8個角度切入獨白了當代女性生存痛點,未來有機會,也希望可以繼續以微薄之力,為更多的女性發聲。
現在節目結束了,女性話題卻仍處於風口浪尖。
雖然我也不知道女性是從什麼時候起頓悟,開始決定為平權據理力爭,但這種現狀無疑引導市場向女性題材異軍突起,收割女性共鳴紅利。
悲哀的是,他們絕大部分拍不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卻堅持躋身捍衞女性權利的隊伍,以至於他們販賣焦慮的形式並不能收穫觀眾的共情。
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受眾的耐心在承受無意義地消解,人們在聽到“女性話題”就感到疲憊。
所以還是那句話,我們缺乏的不是女性作品,而是優質女性作品。
我們需要能在觀看之餘能給予我們思考空間的內容,並希望這些思考能幫我們規避重蹈覆轍的關隘。
雖然很難,但我認為《聽見她説》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