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太作”、“低情商”的鄭爽為什麼總是“受害者體質”?
這段時間,鄭爽接連上了幾天熱搜,要不是微博熱搜被暫停更新一週,估計現在還在熱搜上。
但我怎麼也沒想到,和胡彥斌分手四年後,胡彥斌還會因為一句“我搞不定上海男人”而炸毛,連續發了好幾條微博。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他有失風度,但仔細回想鄭爽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為,反覆無常的情緒、在《拜託了冰箱》中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言論,似乎也有些理解胡彥斌的憤怒了。
胡彥斌説:
“都是成年人,要知道自己的影響力,説話前思考一下,悠着點……別老給別人機會蹭熱度。”
我覺得這才是他真正想説的話,他生氣的真正原因在於快30歲的鄭爽,説話做事情太急着表達,而不考慮表達的後果,總是給別人留下非議的空間。
每次鄭爽的戀情總是會引起很多討論。
但從這三次公開的戀情裏不難發現:
在親密關係裏,鄭爽總像中了“魔咒”一樣,透露着一股“受害者”的氣質。
跟張翰在一起時,因為不夠自信,去整了容。多次為了見他,丟下工作不管不顧;
跟胡彥斌在一起時,通過她寫的書,也能看出她愛得很真誠時,也愛得有點卑微;
跟張恆在一起時,出資一起合開公司,又讓他擔任經紀人,完全把自己交付出去。
結果呢?胡彥斌、張恆和張翰一樣,被網友追着罵“不心疼小爽”“冷暴力”“渣男”。
同一個女人如果連續遇到三次“渣男”,只有一個可能:這女人本身也有問題。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指出:
親密關係中一方不斷施壓,逼迫另一方退讓的行為,是一種以愛為名的控制。
表面上,鄭爽處處為男友着想。實際上,她用自我犧牲來換取控制權,強迫男友照顧她的感受。
比如,在節目上男友張恆選了不好看的衣服,她否決時説的是:“一定是我配不上這些衣服。”
她把自己的姿態放的很低,然後別人説點什麼都是對她的踐踏。
用委屈當武器,迫使對方聽話,時間長了,誰都會累。
這種做法除了自我感動,也會讓戀人心力憔悴,也難怪在節目中張恆和鄭爽的矛盾在不斷升級,最後只能以分手結束。
01.
“你對感情的態度,藏在原生家庭裏”
我們看到的鄭爽敏感脆弱,很難完全信任別人。
無論對方再親近,也依然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焦躁不安,過度依賴他人的愛來提供對自我感覺的支持。
親密關係裏的所有裂痕,其實都藏在原生家庭的創傷裏。
鄭爽從小就開始學習各種特長,鋼琴、長笛、舞蹈,4歲第一次登台,12歲一個人從遼寧到成都學跳舞。
12歲的鄭爽,一個人身處異鄉,孤獨的青春期養成了鄭爽孤僻而缺乏安全感的性格。那時,她只能用寫日記來宣泄自己的情緒。
正是需要關注和愛的年紀,卻總是一個人,鄭爽不能很好地表達情緒和交流,也就可以理解。
而且她從小被父母忽略和迴避自己的感受,比如在《旋風孝子》的節目中,她爸爸説她:“你又沒吃飯。”
因為吃飯的問題和父親產生了爭執。
我當時認真看了這個片段,發現她有三次表達了自己的內心感受。
第一次她説:“我吃過了。”但是她爸爸並沒有去回應她,而是説:“你得吃飯。”
第二次鄭爽還表達了自己壓力很大的時候,她爸爸也沒有去回應她這個感受。
第三次鄭爽説她心情不好的時候,爸爸也沒有給予她安慰和鼓勵,爸爸的態度是“等你心情好了我們再在一起”。
從小就很優秀的鄭爽,是在媽媽的期待中走着一步又一步。
又因為媽媽年輕時沒能成為演員,而覺得很遺憾,所以她成為演員也是為了圓媽媽未完成的演藝夢。
在缺乏關愛的家庭中,單打獨鬥地艱難成長,這讓她內心總有一種不安全感,讓她滿是鋒利稜角。
鋒利的刺傷人也傷己。就算是面對男友,她也很難完全放下心防,感情之路走得頗為坎坷。
為人父母,無法給孩子建立一個對愛的正常感知,怎麼指望她能夠很好地跟外人進行良好交往呢?
鄭爽就是如此,在重要的心理建設年齡段,她既沒有朋友的寬慰,也沒有父母的支撐,只能自己扛過去。
於是學會了“自言自語”,有了自己的小世界,旁人根本聽不懂。
我們總認為血緣關係是最可靠的關係,可往往正是最親密的關係,結出了最沉痛的仇怨。
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甚至要用一輩子去消化那些傷害。
仔細回想一下,童年的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在心儀的玩具面前駐足很久,爸媽問都不問,拉起就走;
想上個課外興趣班,爸媽永遠都是以“會耽誤學習”搪塞;
從來不問你喜歡什麼,總是説“ 小孩子懂什麼”來回避;
和別人打架,爸媽從來不問緣由,劈頭蓋臉指責。
時間久到你都以為自己忘了,可潛意識卻記得清清楚楚。一旦沉浸在任何一段親密關係中,它們就會跑出來作祟。
縱然你不願意承認,更不願意面對,可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着的。
人越長大越會感受到童年經歷對自己抹不去的烙印。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02.
感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作品才能為自己“續命”
原生家庭我們沒法選擇,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後半生。
鄭爽的本質工作是演員,但是作為演員她前期的表現從《一起來看流星雨》到《畫壁》還是可圈可點的。
但可惜的是,後來的她也逐漸喪失了靈動,表演也變成了清一色的三件套:“咬嘴唇、噘嘴、瞪眼”。
而且近期鄭爽的事業似乎並不在意演戲上,而是一連上了好幾檔綜藝節目。《來自手機的你》、《讓生活好看》、《奇妙小森林》等等,從演員成了綜藝咖。
並不是説上綜藝不好,而是你上綜藝有足夠的表現內容嗎?有好的作品宣傳嗎?
她不僅沒有作品加持,還玩起了自爆。
節目裏何炅問鄭爽:
“小爽作為演員,有特別艱辛的時候嗎?”
何炅提問,是想讓鄭爽講一下艱辛經歷,挽回一點自己的形象口碑。
面對這“洗白”機會,鄭爽咋説的呢?
作為一個演員,小爽説:
“我是一個特別不爭氣的人,我就不拍了。”
覺得累就不拍了?讓在場的幾位嘉賓一臉懵逼,臉上都是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
接着,魏大勳在聊自己連拍34小時戲的經歷,苦不堪言。
沒想到鄭爽此時洋洋得意的補上了一句:
“為什麼就不能像我一樣瀟灑的走開呢?”
操碎了心的何老師又過來遞台階過來説:
“你瀟灑走開的時候,內心是不是還會糾結一下,覺得這是不是不好?”
鄭爽也知道別人會罵,會不爽。但還是輕飄飄的回答了一句:不重要。
後來,郭敬明突然認真了起來,追問她如果導演説戲一定要拍,你怎麼辦?
鄭爽很耿直地回答——哭啊!
就鄭爽這種工作態度,換成任何一個行業都要了命了。
這也就導致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結果,沒什麼實打實、口碑好的作品,只能靠談戀愛、胖了、瘦了、吃肉了話題等等上熱搜。
其實我本人是很喜歡她的,真的是有一種一種“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得感覺。我也並不是想抨擊她,而是想通過她來敲醒我們自己。
年輕的時候,戀愛失戀可以佔據我們大半個青春,但是青春紅利期消退的時候,你還剩下什麼?
流量,會坐吃山空;
話題,會消費殆盡;
只有作品,才能為藝人續命。
03.
“只有靈魂持續得以提升,才能不害怕青春紅利期的消失。”
我們現在看到的鄭爽,有代言直接求合作、有節目上門來邀請,資源一大把,就等着她來主動挑。
但是,這樣的現狀能維持多久呢?
曾經我看到有句話直接戳中了我,一位35歲的女性在網絡上説:
“青春的紅利期一過,除了大機構的title之外,並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東西。這種挫敗感,你還年輕你不懂。”
是啊,尤其是在娛樂圈的人,青春紅利期尤為明顯。
之前海清就曾在台上為中年女演員喊話,因為市場、題材以及合適劇本的缺乏,讓許多中年女演員無戲可拍。她懇請年輕的導演們,多給這個羣體一些拍戲的機會。
如今快30歲的鄭爽,離這樣的困境還有多遠?
知名作家、資深媒體人,侯虹斌曾在一篇文章中説:
“對於中國女性來説,從18歲成年到25歲前後,這段時間是她們最值得享受的,最自由的一段被追求,被愛戀的時期。
但是等過了這個時期,青春的紅利用完之後,人生可能會顯露各種各樣的真相,關於婚姻的,職場的。”
“青春的紅利期”這六個字讓我覺得觸目驚心。
二十出頭的時候,你只要年輕就容易被很多人喜歡,吃飯逛街看電影,從未感到過孤單。
那時候還有心氣和時間去想要好好談一個戀愛,還能夠享受他不回我們微信時候的那種忐忑,他約我們吃飯時候那種激動人心。
但現在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女孩,當青春流逝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一無所有。
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誰都沒有比誰更聰明,有時候,一些決定,一些路口,拐了彎也就拐了,前面便是完全不同的風景了。
其實談戀愛也和職場一樣殘酷,當你不再年輕的時候,那麼你必須拿出除了年輕之外的其他東西。
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説,“成熟”是一個女性最應該去收割的紅利。
當一個人到了自我認知,自我清晰的階段,人生的積累一下子似乎就爆發了。
選擇越來越寬,越來越篤定,做事越來越有底氣,人脈越來越廣,收穫了越來越高的個人成就與名聲,我們就能擁有更多。
同時這種篤定與底氣,也反過來會滋潤一個人的外表,令她反而比年輕時更有氣質,更為美麗。
姚晨和劉濤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嗎?
之前這兩位40+的女人在ELLE雜誌所拍攝的一組照片震撼了朋友圈。歷盡千帆,經歷人世所透露出來的那種自信和美麗反而更讓人沉醉。
不斷磨練心性,提升自己的靈魂,才不會畏懼青春的紅利消失和時間的流逝。
我們大多數人或許都和鄭爽一樣,我們都沒有想過當青春沒有了之後,我們還剩下什麼。
我們以為永遠會有趣的戀愛可談,永遠有輕鬆的工作可換,家人永遠都會健康平安。
可現實生活中,哪有那麼好的事?
30歲以後我們會發現,任何我們想要的生活,都需要自己努力去實現。
你要有真本事,你手上才能握緊什麼牌,才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但願鄭爽能認清現狀,起碼能變得更成熟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