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開月正圓》定檔8月30開播, 被網友評為下半年最期待的劇
提起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劇,除了極少數劇如《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之外,似乎都是大製作的古裝劇,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喬傳》、《醉玲瓏》,都是大IP,卻也讓觀眾有些審美疲勞。看了看下半年要播出的劇,有這麼一部被給予了不少好評和期待:《那年花開月正圓》定檔8月30開播。
這部劇似乎也是一部大女主戲,着重講述了孫儷飾演的女主角周瑩成長為秦商首富的故事,但是除了這條主線之外,支線講述的故事也相當豐富。有陳曉飾演的男主角沈星移從前期的富家公子變為後期的穩重少年的成長經歷,有大家族的喜怒哀樂
之前,劇組就放出了好幾版預告片,每一版都展示了劇中人物的命運
今天,《那年花開月正圓》劇組放出了最終版預,孫儷飾演的周瑩原本只是個天真浪漫的少女。
天不怕地不怕,打起架來也是好手,卻因命運使然,變為大家族的少奶奶,一步步成長。
看着孫儷的眼神,就能清楚看到她從少女到女強人的變化
除了有孫儷、陳曉、胡杏兒加盟,這部劇的劇組成員也都不可小視。導演曾拍過《玉觀音》、《大秦帝國》,服裝師曾指導過《橘子紅了》、《大明宮詞》、《卧虎藏龍》,厲害了
看着目前放出的劇照,色調和質感也都很合觀眾心意
大家是不是很期待這部劇?
喬叟
喬叟的傳記作家往往面臨重重困難,因為關於喬叟生平的鮮料幾乎沒有。不過相較於其他中世紀作家(比如和他同時代的高文詩人[Gawain poet]連名字也沒有),喬叟已經算是留下大量公共印跡了。除了他的作品外,這些所謂記錄無外乎以下幾種形式:法律文件,承諾與收到貨物的通知,租賃財產的通知,以及在羊毛關税處的出勤記錄。哪裏有西爾維亞·普拉斯和泰德·休斯那些個猛料。
此外,喬叟也沒有莎士比亞那種人為的神秘感。《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是英語文學巨獸,但也得有個遊吟詩人來四處傳播神話才能持久保鮮。喬叟的作品不太有歸屬爭議。但人們又常常陷入兩難:對於官僚喬叟,我們相對知道得多一些,而對詩人喬叟,我們幾乎一無所知。
保羅·斯特羅姆(Paul Strohm)是一長串迎接喬叟挑戰的謙虛傳記作家中最新加入的一位。《詩人的故事:喬叟和造就〈坎特伯雷故事集〉的那一年》(The Poet's Tale: Chaucer and the Year that Made The Canterbury Tales)的寫作方法很時髦:挑選傳主生命中的一個關鍵年份,圍繞這一年大做文章。詹姆斯·夏皮羅(James Shapiro)曾挑選了莎士比亞的1599年;湯姆·瑟戈夫(Tom Segev)挑選了以色列民族的1967年。斯特羅姆所選的關鍵年是1386年。
《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內頁。
不幸的是,1386年對喬叟而言更像個災年。四十歲出頭的他是個郡騎士,當了十二年的羊毛交易管理員,監管着“這個星球表面某些最富有、關係最多的騙子的活動”。是年,他被迫辭職,搬到蠻荒化外的肯特郡。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逆轉,與其説是喬叟自己的原因,不如説是喬叟身處的庇護網出了問題。這張複雜的庇護網直抵當時已四面楚歌的國王理查二世,還包括手腳不乾淨的倫敦市長尼古拉斯·本柏(Nicholas Brembre),後者正是羊毛的徵收者。喬叟依附於本柏,但按職責又該對他進行監管:多荒唐的利益衝突。
羊毛在1386年不僅僅是羊毛:它是這個民族的主要出口品,並且,伴隨着相關的税收和“津貼”(即本質上合法的敲詐),它還是國王“最要緊的搖錢樹”。本柏狠狠賺了一筆,得罪了維新派。“因此便倒轉了財富的車輪。”喬叟筆下的僧人説道。這句評論無疑適用於本柏,他掉了腦袋。所幸喬叟保住了自己的腦袋,而肯特郡最終恰恰成就了他。
斯特羅姆的誘人説法是:正是遠離了他曾經唯一的“公眾”——那一小羣朋友、熟人、私下的崇拜者——喬叟才構思出了“他自己發明的聽眾”:處於《坎特伯雷故事集》核心位置的那羣不守規矩、活潑好動的朝聖者。
《特洛伊羅斯與克麗西達》(Troilus and Criseyde)書中插圖。
貧困對於喬叟而言意味着創造。在肯特郡之前的歲月裏,他寫出過許多極為成功的詩歌經典,這些作品皆為私人口頭表演而作,其中就包括《特洛伊羅斯與克麗西達》(Troilus and Criseyde)。但故事(Tales)則屬於一個全然不同的序列。許多篇故事被安排在這樣一個框架下當然不是第一次了——斯特羅姆正確援引了薄迦丘的《十日談》,喬叟至少很可能知道這本書——但《坎特伯雷故事集》標識了一個卓有成效的發展。
相對來説,斯特羅姆並沒有就這些故事本身説很多。他的主要目標是解釋點燃創作火花的那些“火藥桶”似的條件。伴隨着喬叟境遇的變化,斯特羅姆指出了其時文學氛圍的轉變。英語寫作開始生根發芽,閲讀大眾正浮出歷史地表。除了喬叟本人,同時期亦有一代天賦頗佳的作家,其中就包括喬叟的朋友約翰·高爾(John Gower)和威廉·朗格蘭(William Langland),後者是《耕者皮爾斯》(Piers Plowman)的作者。
獨立抄寫文化生機勃勃,紙張(比羊皮紙或牛皮紙便宜)的獲得日益便利:兩者都意味着流通量的增加。雖然圖書生產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定製”(按需印刷的抄寫版),但是前古騰堡革命正準備就緒。斯特羅姆推測,由於對大眾文學形象這一理念的不信任——對那個時代的作家而言,這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喬叟正開始考慮他的遺產問題。
不可避免的是,傳記中存在了很多的假設。喬叟很可能是個“書蟲”,但又或許是個“遊手好閒的人”。他大概是本柏的“傀儡”,但更像是他的“幫兇”。和但丁不同,他蔑視自我推銷,但卻沉迷於聲名。他和妻子分居(他的詩句也嘲笑婚姻),但夫妻兩人“貌似維持了某種合作關係”。
儘管強調1386年的重要性,這本書的跨度還是貫穿了喬叟的一生,包括他早年作為皇家侍從的生活,他和菲利帕(Philippa)的婚姻(菲利帕的姐姐凱瑟琳·斯温福德[Katherine Swynford]接着嫁給了理查二世的叔父岡特的約翰[John of Gaunt]),以及他不情願地成為一名公務員。斯特羅姆描繪了更為宏大的政治環境:理查二世政權的頹勢,岡特的軍事失利。
他也執著於地方風情:倫敦街道生活的“肆意喧鬧”,惡臭和骯髒,進取心和抱負,“遊擊市場”(pop-up markets),還有鄉下的移民潮——他們會路過喬叟位於城門邊阿爾蓋特(Aldgate)那“狹窄、寒冷……照明很差的住所”。斯特羅姆的當代語言讀起來也不費勁,比如他寫道:凱瑟琳·斯温福德被發現“大撈了一筆”(raking it in);英格蘭的“財政破產了”(fiscally tapped out)。
儘管有這一切,這本書在市面上的表現仍然難以預料。雖然角度十分新穎,但斯特羅姆學術語言的精確性可能會限制該書在普通市場上的成功。不過對於那些願意堅持讀完的人,收穫將是巨大的。就敍事的推進而言,《詩人的故事》可能不敵富蘭克林或巴斯婦人的故事,但是,它的確為那個創造了這些故事的世界投下一抹亮色。 ■
俊卿譯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四合書院”:本人學英語的,感覺得出來本文翻譯的努力,但是翻譯的痕跡太重,對讀者理解有不小障礙!
網友“2309487509”:“ 羊毛在1386年不僅僅是羊毛:它是這個民族的主要出口品,並且,伴隨着相關的税收和“津貼”(即本質上合法的敲詐),它還是國王“最要緊的搖錢樹”。”什麼標題。。。羊毛不是羊毛。。。那是什麼啊?
網友“馬虎麻花”:看完覺得自己小學畢業了
網友“こんにちは”:澎湃應該多一點娛樂休閒的稿件,總是什麼打虎記啊人事風向啊,除了ZF工作人員,誰看啊?
網友“上世紀女人”:華麗地留言
網友“椰子果”:我已收藏
網友“歸去來兮”:看看評論會不會被吸
網友“こんにちは”:祥瑞御免
網友“吉娃娃”:還有什麼好説的?
網友“羅格蘿蔔絲”:心頭一萬隻草榴羊路過
(1970-01-01)
羅中立接受央廣記者採訪。本文圖片均來自 央廣網
再過17天,2017年高考將如約而至。炎炎暑熱,1977年那場冬天裏的高考更令我們銘記。今天起中國之聲推出紀念“恢復高考40年”特別節目《那年我高考》。這是一次充滿感情的回望,每一位講述者的高考故事,是個體生命的刻度,也是我們社會不斷前行的映照。“恢復高考”,開啓了每一個人公平上升的通道,激發着一代又一代英才的自由生長,更奉獻出了當今中國的光芒時刻。今天,我們一起關注身處大時代的一個人,共同感知,中國夢在我們身邊的真實生長。
羅中立説,“如果我沒有高考,現在退休了跟以前的工友師兄弟、師傅,坐在一起打打麻將、喝喝小酒。我們每次進城都是走河邊,大霧聚集,聽得見擺渡槳的聲音,但看不見人,船上有一個馬燈,河水清澈見底。”
高考前:達鋼廠作,右一羅中立
羅中立畫過很多過河的場景。1977年他趟過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條河,考入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成為恢復高考後的首屆大學生。那年他29歲,已經在達縣鋼鐵廠當了十年鍋爐工。“那時很榮耀,穿一身勞保服,有勞動皮鞋、手套,每個月還有白糖、還有一點豬油,在那個年代這些都是稀缺物資。那時覺得我終於脱掉知識分子的皮,走進了工人階級隊伍,成為他們的一員。非常高興,在車間裏面幹活是非常賣力”,羅中立回憶道。
附中時期,羅中立寫生。
凡是符合招生條件的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均可自願報名,並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幾個學校和學科類別。
羅中立介紹,77級恢復高考,四川美院來招生,那時的他已經準備成家,當時的女友,也就是現在的夫人打電話表達了父母的建議,“機會送到家門口,達縣這麼多畫畫的,你的學生都去考了,你應該去報名”。她媽媽是達縣唯一的一所高中的校長,文革受衝擊,剃陰陽頭。但一旦有這種春風吹醒,一旦有這種機會出現,知識分子骨子裏還是希望能夠抓住學習、讀書機會,所以馬上去報名。
報名的那個黃昏、那個夜晚的每一個細節,羅中立至今清晰如昨。從鍋爐房下班,揹着畫架,沿着大巴山下的州河,摸黑走了十幾裏山路,趕到縣城的招生組,報名卻截止了。幸好招生組裏有一位他從前就讀四川美院附中的老師,網開一面,他成為考區最後一名報考者。
四川美術學院77級油畫系畢業照。
1977年冬天,羅中立和全國五百七十萬考生一道,走進了塵封十餘年的高考考場。談及當時的感覺,羅中立表示非常緊張,“緊緊張張地進去,非常焦慮地走出來,總覺得自己的答卷沒有答完美,時間不夠,到發通知之前還非常焦慮。”
浩劫過後,春風撲面,四川美術學院寬鬆自由的環境,讓日後中國畫壇炙手可熱的羅中立、何多苓、張曉剛、周春芽等一批畫家在長江之濱的重慶黃桷坪縱情成長。“文革結束重新回到學校已經是一種大開放、變天的感覺,可以自由地畫畫,可以高聲説話,沒人説你是‘白專’,是很痛快的四年,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
大學時代在畫室。
八十年代初,各種藝術流派隨着國家的開放湧入中國,山城重慶也不例外,年輕的藝術家們迫切想要證明自己。1980年夏天的四川美院,燈火徹夜不熄,羅中立和同學們都在為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揮灑激情。大巴山,一次次浮現在他的眼前:“我住那一家姓鄧,鄧開選老人。第一次吃他們那紅薯洋芋,只有一點點米,他們叫我要多舀一點白米。這種深刻畫面感,從那時候起就是一顆種子在我內心深處播下去了,這一次我想畫個農民。”
作品《父親》
嵌在內心深處,淳樸、勤勞、堅忍的中國農民形象,此時漸漸清晰。他要畫一幅極度寫實的農民頭像,並且用領袖畫的巨幅尺寸。羅中立最終將這幅畫命名為《父親》。“文革結束了,我下意識地不能再重複標準化、模式化、假大空的‘紅光亮’了,一定要畫很真實的。每天把同學畫完的顏色板都去拿過來做肌理,用饅頭幹掉的渣渣和在裏面,做得很粗糙,做底之後再在上面慢慢的一筆一抹地畫出來。”
高2米、寬1米5的畫布,金色背景上,一張古銅色的老農面龐,一道道溝壑般的皺紋,殘缺的牙齒、乾裂的嘴唇、稀疏的鬚髮纖毫畢現,雙手捧着一隻粗瓷茶碗,指縫中還殘留着泥垢,眼神在幽暗的光影裏朦朧不清。
羅中立工作照。
羅中立説,“很多朋友説,那畫即便是畫了也不要參加展覽。極左思潮的影響,當時大家心有餘悸。把那個時代只有領袖可以畫的大尺寸的、肖像式的轉換成普通的衣食父母,我想用這樣一種方式、這樣一個尺寸的轉換來説出我們一個時代的轉折,一個真正的改革開放,一個真正的人文精神的時代。”
《父親》以無可比擬的優勢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羅中立説,當他抱着剛出生的兒子,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節目中得知獲獎消息的瞬間,和那天他敲開縣委招待所的門報名高考一樣,永生難忘。
如今,油畫《父親》遊走於世界各地的展覽,成為中國“最忙”的老人。已經退休的羅中立,依舊在他摯愛的校園裏畫着他摯愛的畫。即便40年過去,那場考試,像刀一樣刻在羅中立的記憶中:“我在達縣第一高中主樓教學樓底層進門的第二間的前排靠左邊的窗口,我的座位我記得很清。”
有人説,1977年沒有冬天。恢復高考,像春天一樣,孕育了無數青春的夢想,這,也是一個國家充滿力量的重新出發。
(原題為《羅中立,趟過人生中最重要的河》)
(1970-01-01)
二零一二年的秋季
來自不同地方的我和你
共同走進這個陌生的城市
攜手演繹象牙塔裏專屬我們的故事
誰還記着曾經與誰第一次的相遇
誰還想着曾經與誰相處時的甜蜜
誰還憶着曾經與誰共度過的風雨
誰還念着曾經與誰分別時的哭泣
誰曾為誰在面前朗誦優美的詩句
誰曾為誰在耳邊唱着動聽的歌曲
誰曾將誰視為純真愛情中的伴侶
誰曾將誰當做生活學習裏的知己
誰的笑容曾在誰的眼中是甜美無比
誰拒絕的言詞曾扼殺誰表白的勇氣
誰悄悄把對誰的愛戀深深藏在心底
誰的名字在誰腦海變得陌生又熟悉
誰曾迷茫分不清校園的南北與東西
誰曾羞怯而將自己的內心緊緊封閉
誰曾跑步鍛鍊迎接嶄新一天的晨曦
誰曾亭旁閒坐欣賞天邊的餘輝落日
誰曾在軍訓時的匍匐前進中磨破了手指
誰曾在不經意之間將風箏掛落在楊樹枝
誰曾在圖書館十樓順帶幫忙刷英語學時
誰曾在真題中鑽研力爭考過四六級考試
誰曾因外出來晚了班級的首次會議
誰曾因沒有靈感無聊地轉動着畫筆
誰曾因情感的破裂流下深沉的淚滴
誰曾因火災銘記下宿舍搬遷的經歷
誰曾在閒暇時於學校附近做起了兼職
誰曾在朋友圈偶爾發表對生活的情緒
誰曾在實驗室忙碌地洗刷着實驗儀器
誰曾在考研室埋頭翻動着各類的書籍
八號樓前的桃花曾映襯出誰漣漣的笑意
操場上跑步的身影曾彰顯誰青春的活力
宿舍中忘我的吶喊曾是誰對遊戲的痴迷
教室裏老師的教導曾時常縈繞誰的耳際
柳蔭下誰曾在湖岸的石頭上安靜地學習
橋欄旁誰曾駐足觀看水中的睡蓮和游魚
石柱前誰曾在細細琢磨刻紋藴含的哲理
圖書館誰曾任心在知識的海洋盡情遊弋
誰曾在迎接新生的台上身襲華麗的服飾
誰曾在會場伴隨音樂跳動着輕盈的舞姿
誰曾在春冬的運動會上揮舞着院系紅旗
誰曾在同學們的面前挽臂宣誓激動不已
誰曾在老師的課上偷偷地玩弄着手機
誰曾在書本里密密麻麻寫滿課堂筆記
誰曾在考試中輕鬆填答考卷上的難題
誰曾在得知掛科之後表現得追悔莫及
誰曾用電子顯微鏡探索微觀世界的神秘
誰曾認真地將採來的植物做成標本收集
誰曾仔細地默默數着各色的雜交玉米粒
誰曾為完成選修課作業而四處尋找黃泥
誰曾照着曲譜嘗試吹響自己捏做的陶笛
誰曾端着杯想起釀造啤酒時忙碌的樣子
誰曾拿着親手培育的蘑菇嘴角露出欣喜
誰曾對着染菌枯萎的文心蘭輕輕地嘆息
誰曾結伴騎車去田野探尋春風吹過的足跡
誰曾帶領室友將長髮推掉高喊着從頭做起
誰曾戴着小紅帽出校門微笑着將愛心傳遞
誰曾用照片保留下短暫韶華中瞬時的美麗
誰會記得校園每一條小路的名字
誰會記得夏初時空中飛舞的柳絮
誰會記得雨晴後藍天雲朵的飄逸
誰會記得滿樹紅槐花展現的新奇
窗外的雨水曾洗滌了誰夢裏的孤寂
耳畔的音樂曾激起了誰憶海的漣漪
昨日的諾言曾牽動了誰眼睛的迷離
西天的彩霞曾寄託了誰心田的秘密
那年,蝴蝶曾展開薄翼迎接春雨帶來的洗禮
那年,知了曾樹上隱匿鳴唱夏日枝葉的葱鬱
那年,大雁曾一字羣歸映照秋天湖水的靜謐
那年,飄雪曾漫天飛舞編織冬季潔白的希冀
曾經放學之後餐廳裏的擁擠
曾經對某些窗口飯菜的挑剔
曾經每週與父母電話的聯繫
曾經和室友胡侃滑稽的笑語
曾經無聊時搬凳圍坐玩象棋
曾經操場邊看老年人打太極
曾經為某些瑣事而相互爭執
曾經為考駕照每天身心俱疲
當回憶在歲月裏輕輕喃呢
當往事隨着時間慢慢遠去
已長大的我們也即將面臨着
終要為理想而四處奔波的結局
也許,大學四年的歷程
並不如我們曾想象的那樣豐腴
也許,大學四年的時光
在今後的繁忙中變得不再清晰
但它終是我們曾經最美的年華里
最難以替換的往昔
最燦爛青春的尋覓
最值得珍藏的記憶
願我們共同來珍惜
感謝在最美好的年紀,遇見最美麗的你!
作者:適逢
2016.7
(原創文章,轉載請授權,抄襲必究!)
(2017-08-07)
【編者按】
歐洲人的最後一個大幻覺是:戰爭將是短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整個世界都處在繁榮之中,歐洲人和美國人會覺得自己是宇宙的主宰。但沒過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接踵而至。“二戰”是橫亙在現代人心頭的一場夢魘。因為它,有關人類進步的觀點悉數遭到了徹底的否定。它的陰雲一直未曾消散。
2015年,時值二戰七十週年,一系列關於二戰的出版物陸續出版。諾曼•斯通的《二戰簡史:黑暗時代》(中信出版社,2015年1月)就是之一。斯通是英國曆史學家,牛津大學近代史教授、撒切爾政府顧問、首相演講稿撰寫人。曾獲英國沃爾夫森歷史寫作個人獎、方塔那歐洲歷史獎,出版過《大西洋的的敵人》《東線1914~1917》《歐洲轉型1878-1919》《血與火》等多部歷史著作。
澎湃新聞經授權摘編《二戰簡史:黑暗時代》中關於德軍潰敗前的章節。勝利來之不易,正如丘吉爾所説,如果我們失敗了,全世界,包括美國和所有我們熟悉且關心的國家,都將墜入一個新的深淵,一個扭曲了科學、更加兇險或者可能更加漫長的黑暗時代。
“二戰”結束後,有一個問題被經常問及,那就是,到底有多少德國普通民眾知道當時所發生的事情。
當英國皇家空軍轟炸德國的時候,德國普通民眾認為這是德國殘殺猶太人而招致的報應和懲罰。在德國東部,民間也在傳言,德軍正在實施可怕的暴行。在被英軍所俘虜的德軍指揮官當中,這些消息也得到廣泛傳播(他們有時候會感到震驚,但並不總是這樣)。
對猶太人進行“最終處置”的細節很少有人知曉,德軍對它們嚴格保密,比如使用“特別對待”這樣的詞彙來混淆視聽。大多數殘殺行動都需要各方的配合,有時還包括猶太居民委員會。
比如,在荷蘭,參與迫害猶太人的黨衞軍軍官只有6人。在接收了100萬囚犯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那裏的看守也不過只有3 000人,而且大部分都不是德國人。如果黨衞軍遇到了問題或者遭遇了抵抗,他們所受到的干擾將會是非常嚴重的,比如在法國和意大利。在那裏,就連反猶的民眾也開始保護猶太人,以便讓他們逃離恐怖的厄運。
1945年年初,在蘇聯紅軍對布達佩斯的包圍中,一些德國軍官故意對一座由一位路德教會牧師創辦的猶太難民營視而不見,而這座難民營就在城堡區的一座防禦工事下面。不過,從整體上説,納粹對歐洲猶太人的滅絕是難以想象的。
1942年8月1日,在“二戰”的中立國瑞士,當德國的一位工商業資本家向猶太人居民委員會憤怒地揭露納粹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時,包括猶太人自己在內的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這樣的事實。消息一直斷斷續續地傳來,直到1944年,隨着蘇聯人披露了納粹想要毀滅痕跡的集中營,事實才變得清晰起來。1945年1月,奧斯維辛集中營最終得以解放。這時,成隊成隊瘦骨嶙峋的囚犯正在皮鞭的抽打下,在冰天雪地裏遷往德國的其他營地。
希特勒的核心信念是雅利安種族比其他種族更優秀,這種思想可以追溯到德國對古希臘的浪漫崇拜。這種人種上的優秀可以轉換成為“意志制勝”,也就是説,雅利安人的智慧和願望能夠在雅利安意志力的幫助下無往不勝。
萊尼•裏芬施塔爾(祖輩中有一人是猶太人)在她的電影裏講述了這個主題。其中一部電影的名稱是《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它記述了1934年在紐倫堡舉行的納粹黨代表大會。另一部電影《奧林匹亞》(Olympia)記錄了1936年舉辦於柏林的奧林匹克盛會(在這當中,非裔美國運動員傑西•歐文斯用實際行動狠狠地回擊了希特勒的白人種族優越論)。
希特勒自己的經歷已經體現了意志的勝利,而且他確信,德國的科學家終將製造出神奇的武器,打垮陳腐的西方世界和劣等人羣集的東方世界。即便到了最後,當蘇聯人抓獲普魯士財政部部長的時候,德國人仍然相信,德國人不久就能製造出一種強大的死亡射線,掃清敵軍。
在1945年4月的布拉格,德國官員仍然在學校裏測量兒童的腳,以便判斷他們在種族上是否可以算作德國人。最不同尋常的是,希特勒在1945年2月親口説道,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費工夫,種族到底包含哪些東西是不可能弄清楚的。但是,他已經讓整個德國都着了魔,尤其是年輕人。許多青年軍人十分憎恨和鄙視本民族以外的人,尤其是斯拉夫人和猶太人。
德軍部隊在斯大林格勒的投降對希特勒的尊嚴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當時,希特勒在所有的戰線都面臨着巨大的威脅—空中、海上、西線、南線,到處都是威脅。而他的盟國卻在不斷地倒下,或者像日本一樣逐漸收縮。不過,德軍重新攻佔了哈爾科夫,希特勒終於能鬆一口氣。他意圖憑藉這一勝利和軍火庫中的新式武器重新發起對蘇聯的攻勢。於是,他命令德軍發起了代號為“堡壘”的攻勢,目標直指庫爾斯克和奧廖爾。
“堡壘”行動所基於的情報並不十分可靠。情報認為蘇軍的戰鬥力已經大為削減,然而,儘管蘇軍的損失十分慘重,到目前為止已經損失了1 200萬人,但他們在戰場上仍然有570萬人,用以對陣德軍的270萬人。據估計,蘇軍已經損失了2.1萬輛坦克,但德軍的坦克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不過,德國坦克的生產正在恢復,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是如此。
在1943年,德國生產了6000輛坦克,其中2/5是重型的虎式坦克和中型的豹式坦克。這些坦克一露面,蘇軍的坦克手就嚇得棄車而逃。現在,德軍最高統帥部能夠看出,蘇軍可能會進攻第聶伯河的大拐彎處。那裏的防守比較薄弱,無論從北還是從南進攻都比較容易得手。而且,這裏有對德國經濟至關重要的各類資源—頓涅茨克的煤礦、扎波羅熱的水電廠(已經於1943年1月再次開始發電)和尼科波爾的錳礦。
負責納粹煤炭供應的保羅•普萊格甚至説,如果缺少了頓巴斯煤田的六七百萬噸煤,德國的武器產量就無法增加。“堡壘”計劃的最初設想並非沒有根據。希特勒頻繁地往返於德軍在扎波羅熱的指揮部,並與曼施坦因就作戰計劃進行爭辯。曼施坦因主張機動防禦,但希特勒認為,有些陣地是不能丟的,而且由於空中的打擊、游擊隊的襲擊、橋樑的破壞、火車在掉頭時的不便,調動部隊需要花費比以往更長的時間。
4月本來是發起攻擊的大好時機,然而,德軍的戰鬥行動卻被一天天拖延了下去。此時,蘇聯人已經從很多條渠道瞭解到德軍即將發動的進攻。英國人破譯了德國人的密碼,他們知道德國人要幹什麼。他們也知道,蘇聯人不會相信英國人自己的話。於是,他們再次使用了巴巴羅薩計劃前夕用來假冒共產黨間諜組織的“露西”間諜小組。這個小組設在瑞士,據説,他們從一位德軍參謀手中獲取情報。英國人讓這個間諜小組假冒共產黨的諜報人員,並直接為斯大林提供情報。
然而,斯大林通過他的英國情報人員約翰•凱恩克羅斯(1940—1941年,他在英國政府擔任要職)知曉了英國這一精心謀劃的騙局。但是,德軍的意圖確實太明顯了。德軍的戰線遠遠地伸向西部,最西端是庫爾斯克。同時,德軍還佔據了北側的奧廖爾和南側的別爾哥羅德,對庫爾斯克形成了夾擊之勢。
7月5日,庫爾斯克戰役打響,並且成為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陸上戰爭,參戰兵力達到了300萬,同時配備有6.9萬門火炮、1.3萬輛坦克和1.2萬架飛機。德軍對進攻的設想是錯誤的,他們在正面發起的進攻毫無意外性可言,這與他們在1940年時的作戰有天壤之別。從1918年的閃電戰術開始,古德里安大力發展了裝甲進攻,一路所向披靡,鮮有抵抗。
但是現在,攻擊的時間和地點都被敵人所知曉,而且蘇軍已經提前進行了充分的防禦準備。僅在沃羅涅日一線,蘇軍就挖掘了4000多公里的壕溝,並在重點陣地埋設了近100萬顆地雷。德軍甚至在坦克方面處於下風,儘管德軍的坦克部隊名聲很大,但在2500輛坦克裏,最新式的坦克只有328輛。
戰鬥在7月5日凌晨3點打響,蘇聯空軍首先發起進攻,但起飛的400架轟炸機絕大部分都被德國空軍打了下來。庫爾斯克北側德軍的指揮官瓦爾特•莫德爾只派出了少量的坦克,他這麼做可能是為了留出更多的坦克抵擋蘇軍隨後的進攻,他知道蘇軍要發動進攻。一部分重達70噸、自視堅不可摧的費迪南坦克陷入了蘇軍的壕溝,動彈不得。半數的虎式坦克被地雷擊毀。
7月13日,莫德爾不得不全面停止進攻。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抵擋住蘇軍坦克部隊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在庫爾斯克南側,曼施坦因在進攻中投入了全部的坦克,包括100輛虎式坦克和200輛豹式坦克,這次進攻確實讓德軍在攻擊力上佔據了極大的優勢。但是,由於這些坦克尚未完成測試,導致1/4的坦克在開始行動前就退出了戰鬥,有些坦克還因為油泵出現故障而起火。
由於地雷沒有清除乾淨,25輛坦克被地雷炸燬,工兵不得不冒着炮火掃雷。在南側,德軍向東進攻普洛霍羅夫卡的戰鬥比較順利,因為蘇軍在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面前出現了恐慌,這兩種坦克無法從正面擊穿,而且裝備有高速火炮,能夠從兩公里之外摧毀蘇軍的T–34坦克。
7月6日,蘇軍沃羅涅日方面軍指揮官尼古拉•費多羅維奇•瓦圖京獲得了戰略預備隊,他似乎要發動反擊。瓦圖京手握2924輛坦克,但他命令其中的大部分不得參與進攻。
7月8日,大批蘇軍坦克對德軍的一處後勤基地發起進攻。德軍只有一輛正在修理當中的虎式坦克,但是仍然可以使用。結果,這輛坦克以少敵多,摧毀了22輛T–34坦克,並且打退了其餘的蘇軍坦克。
7月12日,蘇德兩軍在普洛霍羅夫卡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坦克會戰,該地也因此戰而聞名。但是,蘇軍的指揮官只是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才發起了這場戰鬥。在戰鬥中,德軍僅僅損失了30多輛坦克,而蘇聯紅軍卻愚蠢地投入了大約1000輛坦克,這些坦克中了德軍的埋伏,不少都掉進了反坦克壕溝,德軍則放手對蘇軍其餘坦克的薄弱部位發起攻擊。這場戰役的真實情形直到近半個世紀後的1990年才大白於天下。
實際上,希特勒中途取消了庫爾斯克戰役,部分原因在於,德軍已經把飛機調往了南部戰場,尤其是,盟軍已經於7月10日在西西里島登陸。曼施坦因表示反對,認為他應當繼續前進,因為蘇軍已經損失了1800輛坦克,而且他還沒有動用自己的預備隊。他確實已經在準備一次小規模的行動,但是希特勒在16日終止了德軍的進攻。
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損失士兵31.9萬人(德軍損失5.5萬人)、坦克2 000輛(德軍損失250輛)、飛機2 000架(德軍損失159架)。曼施坦因説,蘇聯紅軍是一隻多頭蛇怪,剛砍下一個頭,接着又會長出兩個頭。隨後,蘇軍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攻。
從7月12日到8月18日,莫德爾在奧廖爾的部隊不斷地遭到蘇軍的攻擊。隨後從8月3日到13日,南部曼施坦因在別爾哥羅德的部隊也遭受了蘇軍的攻擊。此外,為了緩解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包圍,蘇軍也在列寧格勒以東的沃爾霍夫沿岸和特維爾(即今天的加里寧)一帶對德軍發起攻擊,這裏的德軍仍然威脅着莫斯科的安全。此時,曼施坦因只剩下240輛坦克,第四航空隊的800架飛機也被調去掩護南線戰場,而東線戰場全線戰火紛飛。8月23日,哈爾科夫再次易手,城中的大部分區域已經成為廢墟。與以往相同,蘇軍遭受的傷亡仍然十分巨大,他們損失了1/8的士兵。斯大林希望蘇聯紅軍能在1943年年底打到東普魯士,但是他們沒有做到。
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德軍只能處於守勢。他們只能在個別地點小規模出擊,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不只如此,此時的德軍油料短缺,只能用馬車運輸,行動極為艱難。而蘇軍卻獲得了美國的車輛和罐裝補給,這使得他們在嚴酷的冬天裏也能迅速行軍。希特勒必須把部分兵力從東線調往地中海戰區,將來,他還得繼續分兵支援法國戰區。這樣一來,德國東線的部隊就暴露在了蘇軍的攻擊之下。
除此之外,德軍整條戰線的狀況都十分艱難。庫爾斯克一役過後,德軍大致上佔據第聶伯河一線。曼施坦因的指揮部還在烏克蘭東南部的扎波羅熱,這是德軍東部戰線最突出的部分。隨後,曼施坦因再次將戰線東移到了連接頓涅茨盆地和亞速海的米烏斯河一帶,一邊保護克里米亞,一邊使德軍的A集團軍羣得以僥倖地從羅斯托夫和刻赤半島後撤。曼施坦因主張撤退,隨後再發動反擊,但希特勒需要他守住頓巴斯煤田,雙方的氣氛越來越緊張。另一個集團軍羣集結得較為順利,但問題也大同小異—戰鬥力低下,通信器材短缺,運輸保障無力。
到1943年8月,高加索地區的德軍已經非常弱小,無力再抵擋蘇軍的進攻,於是,他們只能一路撤退,穿越頓巴斯煤田回到第聶伯河沿線,丟掉了頓巴斯的工業資源和已經佔領的半數農田。隨着10月的到來,德軍發現即便想保住第聶伯河也不可能做到了,因為蘇軍的橋頭堡在不斷增加,重要的城市也在不斷陷落,首先是扎波羅熱,然後是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
最後,在11月初,蘇軍從基輔南北兩側的橋頭堡出擊,收復了基輔。蘇軍繼續沿鐵路線向西推進,並於1944年1月3日抵達了1939年時的蘇波邊界。德軍預計大雪和泥濘會阻擋蘇軍進攻的腳步,但是這一次,蘇聯人只是不停地向前,再向前。藉着一絲僥倖,德軍才免遭覆滅。1943年,蘇軍的戰線前西推進了800公里。
1944年4月10日,蘇聯奪回敖德薩,一個多月後又收復塞瓦斯托波爾。9月25日,德軍丟掉了布良斯克和更為重要的斯摩稜斯克,從此喪失了德軍整個東部防線的基石。在接下來的1945年1月,蘇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和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突然對列寧格勒發起進攻,將德軍逼退至了諾夫哥羅德和愛沙尼亞邊境。德軍的潰敗即將開始。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天變變”:很有感覺!
網友“特安DE”:看完此文,神清氣爽
網友“大半個中國”:支持一下作者
網友“眼燃”:這是世界會好嗎?
網友“賴在上海不走的小葉子”:嘖嘖嘖嘖~
網友“小馬斯基”:這篇文章可讀性很強
網友“走在路上”:理據服
網友“小雞小雞”:歸納的好,看完收穫蠻多
網友“火燒雲”:soga
網友“陶曰清”:説得太對了!+1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