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其實,高質量的陪伴,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健康

物質越來越豐富,心卻離得越來越遠,這是現代社會各領域的通病,教育當然也不例外。

想給孩子陪伴,要麼擠不出時間,要麼孩子已不領情,苦於親子關係的父母常處於這樣尷尬的境地。

那麼,筆者想要問家長朋友們兩個問題:

下班回家後,你是玩手機的家長,還是專心陪伴孩子的父母?

在陪伴孩子時,你是施號發令者,還是耐心傾聽者?

1、我們為什麼需要陪伴孩子?

常言道,父母的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童年時期收穫的温暖與愛能夠温柔他的一生。

2018年出爐的國內首份《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顯示:

在工作日,家長平均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為3.7小時,佔個人可支配時間的63%;週末可達到9.3小時,佔個人可支配時間的72%。

據此報告可見,中國父母在陪伴孩子時所花費的時間是不少的,畢竟每位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

陪伴的時間並不能代表陪伴的效果,陪伴的質量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是一心多用的。刷視頻、發微信、做家務等事務與陪伴相結合,會降低陪伴的品質。

陪伴從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它是錯過就不可再彌補的美好時光,是親子關係構建不可或缺的過程。

親子關係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親子關係孩子的三觀、習慣、品德、修養、能力都在陪伴中養成,因此僅僅與孩子呆在同一空間不叫陪伴,陪伴是需要父母的引導與參與的。

所以,家長一定要重視對孩子的陪伴!

2、請陪伴孩子時,我們犯了哪些錯?

總有家長抱怨:陪伴實在是太難了,不是效果一般,就是孩子不領情!

而之所以出現無效、低質量陪伴的情況,往往是由於家長的這3種錯誤做法:

(1)把陪伴視為一種教育任務

不僅僅是陪伴,很多家長認為養育孩子,就是人生的任務。將孩子和陪伴孩子視為任務,當然會缺失很多情感,多了更多任務達標的比較、任務完成度的攀比,或是敷衍塞責的去完成。

很多家長認為只要待在孩子身邊就叫陪伴,於是便捧着手機有一句沒一句地回應孩子。

其實,陪伴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不必把陪伴想得太過鄭重其事,也不能太隨意。只有擺正對陪伴的態度,全身心投入其中,家長才能為孩子帶去更高質量的陪伴。

(2)認為陪伴需要有很多花樣

不少家長陷入一個誤區:

陪伴孩子,就是大人們絞盡腦汁想出各種親子互動方式,然後帶着孩子一起做。

陪伴孩子,主人公應該是孩子而不是大人。

孩子都是感性動物,因此在陪伴過程中,比起活動內容,孩子更在意的是家長的態度,家長在陪伴時呈現出來的狀態,遠比陪伴時具體做了什麼要更重要。

(3)以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有的家長嚴格要求孩子,甚至連陪伴也不例外:

“這些動畫片太幼稚了,你還不如去看書!”

“你這畫的都是些啥啊,花不花草不草的,你得照着圖畫本認真畫!”

陪伴,不是讓孩子照着大人的意願做某事,而應是放鬆的、用來增進感情的親子互動。

以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指指點點,只會令雙方都很不愉快。

不僅如此,孩子還可能產生畏懼和厭煩心理,變得不再願意與家長分享感受、相處共事。

這三種錯誤,都是家長需要避免的。

3、如何做到高質量的陪伴

要想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除了避免以上3種錯誤,家長還應做到這兩點:

(1)多關注孩子的動態和表現

家長不僅要重視陪伴時刻,也要多留意孩子在學習、生活中的表現:

孩子做得好、取得進步的地方要給予肯定和表揚;

孩子犯錯、做得欠妥當的地方要及時指出並糾正;

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要多加鼓勵,並適當提供幫助;

孩子不感興趣的事物也不要強行促進,木強則折。

只有足夠了解孩子,才能尋找到與孩子的共同話題,打破相對無言的僵局。

(2)成為一個專心且耐心的“接收者”

孩子的內心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察覺出你的不耐煩,繼而變得沮喪和自卑。

因此,家長在陪伴孩子時要做到全身心投入,建議關閉手機或將手機調至靜音狀態。

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合格的父母,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