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街頭,會發現一件非常神奇的現象:很多看起來還非常幼小的孩子,就一個人出門坐車、買東西,身邊沒有父母跟隨,連暗中陪伴的家長都沒有。這讓不少中國家長大呼“嚇人”,中國孩子別説三四歲了,就是七八歲也不敢獨自出門辦事啊!
這和日本教育中非常強調的“獨立教育”有關。
日本有一檔備受歡迎的綜藝節目《初遣》,也叫《我的第一次出門》,就是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記錄2-7歲的孩童獨自出門幫父母做事的場景。
其中最小的孩子甚至還不到3歲,名字叫�砂�,爸爸交給她的任務是獨自出門採購媽媽的生日會需要的食材,還要取回已預定好的蛋糕,並買一支康乃馨送給媽媽。
對一個不足3歲的小女孩,要記住這麼多任務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還要獨自去完成,因此年幼的�砂�也是哭着出門的。但爸爸雖然心疼,還是鼓勵女兒邁出第一步,要她“堅強一點”。
看着�砂�邊給自己打氣邊完成任務,不少觀眾紛紛表示“看到淚目”。當時不少參加過這個綜藝節目的明星,也紛紛看哭。
再大一點的孩子就更獨立了。生活在東京的7歲女生Noe Ando每天自己定鬧鐘起牀穿衣洗漱,吃早餐後就一個人出門搭地鐵上學去了。東京的早高峯擁擠程度人盡皆知,Noe Ando還需要轉三次地鐵才能到學校,但爸媽還是從來不會送她上學,認為“這是Noe自己的事情”。
日本小孩的獨立性的確非常了不起,這和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很大關係。
怎樣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可以借鑑一下日本家長的做法:
1、家長學會放手
《育兒大作戰》節目中,不少育兒專家都認同,孩子的能力其實會遠超過家長的想象。不敢讓孩子獨立做事,其實不是孩子自身能力不足,更多的情況是家長的過度擔憂與焦慮。在一些孩子表現出樂於嘗試的事物上,家長應學會放手,勇敢地讓孩子嘗試,即便是失敗,孩子一樣也能學到很多。
特別是一些具有挑戰性的遊戲、訓練等,家長切勿過度擔憂孩子“完不成”,而應多鼓勵、多欣賞孩子,放手讓孩子大膽嘗試。
2、給孩子選擇權
獨立的前提是對孩子的充分尊重。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就經常忽略孩子的意見,孩子又怎麼會有主見?特別是與孩子本人有關的家庭事務上,家長要經常詢問孩子的意見,邀請孩子一起進行討論,無傷大雅的事情更應該讓孩子自由選擇。
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不但是尊重孩子的表現,更是通過生活中的小事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3、遇到困難讓孩子學着獨立去解決
好不容易讓孩子嘗試獨立了,遇到困難又忙不迭地幫孩子解決,結果功虧一簣,這樣的場景是不是特別熟悉?幫孩子解決問題,不但剝奪了孩子試錯、挑戰困難的權利,還嚴重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家長千萬不要肆意插手。
困難其實是對孩子能力的一種檢驗和督促。在嘗試自行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孩子會對自己的力量有更清晰的認知,並在內心產生學習和鍛鍊的自驅力。
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一直是父母們很頭疼的一件事,尤其上幼兒園之後,很多家長髮現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在孩子3歲左右,家長就要注意通過繪本、故事等方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
4、給孩子機會讓他去鍛鍊
在國內的綜藝節目中經常看到的,學校組織集體活動前家長恨不得千叮嚀萬囑咐,但孩子早就不耐煩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體會、自己去感知的,家長應當多留給孩子機會讓他去鍛鍊自己的能力,孩子才會在獨立中找到自信和力量。
這也是日本最為重視的“挫折教育”。
抗挫折能力強的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會一味地否定自己,而是積極地尋找解決辦法,並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考慮問題。抗挫折能力不僅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還決定了孩子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