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提及溺愛就只能“批判”?別再錯誤理解了,三歲前請放肆“溺愛”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健康

所謂的溺愛,是指父母毫無原則的嬌慣孩子卻不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久而久之,養成孩子霸道無理、自私自利的性格。

俗話説:“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説的就是溺愛所帶來的危害。

實際上,父母、長輩過於嬌慣孩子等於提前扼殺了他的天性,

影響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如果有一天他離開了父母的庇護,他將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處處碰壁。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因為過於嬌慣孩子而導致孩子的成長受阻,特別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些長輩看管的孩子,他們經常無原則、無底線地滿足孩子的要求,長此以往孩子就變成了家中的“小皇帝”。

寶寶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小皇帝”似的溺愛要不得

毛毛子從出生起就是全家的“掌上明珠”,

平日在家庭生活中享受着“小皇帝”一樣的待遇。

吃飯的時候爺爺奶奶還沒有上桌,毛毛就自己開始動手抓飯;在需要拿東西的時候,毛毛總是指使爺爺奶奶給自己拿過來;

已經四歲的毛毛還要爺爺奶奶喂

飯,穿衣服也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忙。

毛毛只要一哭鬧,爺爺奶奶就開始心疼孫子,不管什麼無理的要求都會去滿足他。

在全家的嬌縱下,毛毛變成了一個特別惹人討厭的小孩,

自私自利,霸道無理,

出門沒有基本的禮貌還經常欺負別的小朋友,小朋友和各位家長都對他敬而遠之。

毛毛就是典型的被溺愛寵壞的孩子。

到底什麼是“溺愛”呢

1)家長總是無原則、無底線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很多家長小時候因為沒有得到好的生活就想把自己所缺失的精神、物質都補償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比如孩子想要什麼家長就給他買什麼,絲毫不考慮必須性和性價比。

家長穿很便宜的衣服卻給孩子買高檔套裝。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不捨得吃的東西卻一股腦都塞給孩子。

長大後,很多孩子會覺得父母的付出

是理所當然,形成鋪張浪費、自私自利的性格。

2)家長凡事都替孩子完成

家長的大包大攬抹殺了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給孩子養成懶惰的生活習慣。

微博上有一個12歲的男孩被奶奶餵食的新聞,已經長得比奶奶高的孩子倚在門框上,心安理得地吃着奶奶餵過來的飯,一點也不覺得羞愧。

很多家長從小沒有鍛鍊寶寶獨立吃飯的能力,孩子三四歲了仍然需要家長一口一口餵飯,上幼兒園之後這種寶寶根本做不到生活自理,讓老師很是頭疼。

還有的家長不捨得讓孩子進行勞動,害怕把孩子累壞了,孩子七八歲了什麼事情都等着媽媽來做,這種孩子以後就會成長為典型的“媽寶男”。

結婚之前折磨媽媽,結婚之後折磨妻子。

3)家長無底線地袒護自己的孩子

這些父母的表現在孩子做錯的時候不批評不教育,給孩子養成自私自利不講禮貌的壞習慣。

在孩子闖禍後,有的長輩會採取袒護的態度。

比如自己家的孩子打了別人的孩子,家長第一時間不是讓孩子趕緊道歉,而是袒護自己的孩子給自己的孩子找理由,這種做法的家長非常沒素質,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是非不分。

4)家長讓孩子在家享受與“特殊待遇”

這樣會導致孩子根本不把其他家庭成員放在眼裏。

比如上文中的毛毛,爺爺奶奶還沒有上桌就自顧自地開始吃飯,這是很沒有規矩的表現。比如不講禮貌,隨處亂扔垃圾,吃飯的時候到處翻菜等這些壞習慣。

孩子長大後,這些日常習慣會讓人覺得他沒有家教,

丟的不僅是自己的臉,丟的也是父母的臉面。

溺愛不是對孩子安全感缺失的彌補

很多家長辯解説自己是因為害怕寶寶沒有安全感才拼命地去“溺愛”寶寶,怎麼會給寶寶的成長帶來這麼多挫折呢?

寶寶三歲之前確實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此時寶寶需要強烈的安全感來滿足自己的情感,但是,

這種強烈的安全感的真正來源並不是“溺愛”,而是父母在和寶寶相處的過程真正的“看見”,

這種“看見”代表了理解和親密。

知名心理學專家李雪在著作《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曾經提出:

母子關係是一切關係的來源,如果媽媽能正確的“看見”自己的孩子,就能深切理解孩子的孤單和豐富的情感,與各種期望夾雜着限制的愛相比較,這種“看見”般的理解才是真正的母愛。

如何做到真正的“看見”孩子,與孩子產生“共情”

1)愛他,就如他所是,而非我所願。

真正的愛孩子,就是愛他的一切,而

不是愛那個期望中的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學習不好的孩子可能情商較高,內向的孩子可能有鑽研力,外向的孩子可能具有創造力。

真正的愛就是愛這個有缺陷的他

,多加鼓勵他,幫助他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樹立自信。

2)溺愛,是家長對自己童年的折射而不是孩子需要的愛。

有一些家長童年生活比較匱乏,精神和物質在小時候都沒有得到滿足,長大後就會將這種不滿足投入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有時候你會發現,你給孩子買的玩具其實是自己童年時想要的,你給孩子買的零食其實是自己小時候最想吃的,而這,都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3)“看見”,才是父母能夠給予寶寶的真正的愛

這種愛護才是孩子需要的愛。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最珍貴的禮物。

作為母親和父親,應該與孩子在親密互動的過程中真正的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與孩子搭建起深層的親密感

,給予那個內心孤單的小孩真正的安全感。

互動話題:您真正“看見”過您身邊這個懵懂的孩子嗎?三歲之前,您都是怎樣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的呢?對於“溺愛”您是以什麼態度看待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及點贊!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