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在這裏看到大家的身影,養生大家並不陌生,但如何養生,如何使我們的身體達到平衡點,這其中的方法最為關鍵,呂凱特在不經意間這樣説過,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於度過。這句話語雖然很短,但不禁令我深思。那麼今天就讓我與大家一起學習如何養生。
結腸息肉係指生長自結腸粘膜而隆起於粘膜表面的病變,通常源於上皮細胞的過度生長並從粘膜表面向腔內擴展。
無論其呈廣基、亞蒂或長蒂等,均僅表示肉眼外觀形態,而不表明病理性質。
臨牀上在病理性質未明之前,對於炎症、感染性肉芽腫、組織增生和癌腫有隆起性病變者,通常用息肉來描述。
結腸息肉自然病程較長,症狀不甚典型,位於不同部位的息肉,可導致不同的臨牀症狀。
幼年型息肉可自行脱落,成年型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逐漸上升。
部分可以發生癌變或與癌腫關係密切,被公認為癌前病變。有些具有遺傳性或伴隨全身疾病。
1、飲食性因素
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性飲食者結直腸息肉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2、膽汁代謝紊亂
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以及膽囊切除術後患者,膽汁的流向和排出時間發生改變,大腸內膽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遺傳因素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樣,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4、腸道炎性疾病
結腸黏膜的慢性炎症病變是導致炎症性息肉發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腸道血吸蟲和腸結核等,也見於結腸手術後吻合口部位。
5、基因異常
家族性息肉的發生可能與第5對染色體長臂內一種被稱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喪失和缺如有關。
1、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見;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裏急後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門,亦有引致腸套疊外翻脱垂者。
2、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或腹痛症狀。
3、直腸指診可觸及低位息肉。
4、肛鏡,直乙鏡或纖維結腸鏡可直視見到息肉。
5、鋇灌腸可顯示充盈缺損。
1、多發腺瘤直徑大於2.5cm,或手指、器械觸之較硬,或充血明顯,或表面有潰瘍,即應考慮有癌變的可能性。
2、乳頭狀腺瘤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頗大,被認為是癌前期病變,其惡變率一般認為在30%左右。
3、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息肉病。結、直腸內佈滿息肉狀的腺瘤,癌變只是遲早而已,而且癌變常可不限於一處,為多中心,實際上部分病人就醫時已經是大腸癌。
1、大量便血:便血是結腸炎的主要臨牀表現之一。
2、腸狹窄:多發生在病變廣泛、病程持續長達5-25年以上的結腸炎患者,其部位多見於左半結腸,乙狀結腸或直腸。重時可引起腸阻塞,在結腸炎出現腸狹窄時,要警惕腫瘤,鑑別良性惡性。
3、中毒性腸擴張:這是結腸炎的一個嚴重併發症,多發生在全結腸炎的病人,死亡率可高達44%,臨牀表現為病情迅速惡化,中毒症狀明顯。
4、腸穿孔:多為中毒性腸擴張的併發症,也可出現嚴重型,多發生於左半結腸,皮質激素的應用被認為是腸穿孔的一個危險因素。伴有腹瀉、腹部壓痛和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白細胞數增多,易併發腸穿孔。
5、結腸腫瘤:約5%的結腸炎患者發生惡變,幼年起病和病史超過10年者。
由於息肉的性質難從肉眼判斷,故一般發現後應手術摘除或切取作病理學診斷,由於所在部位息肉或腺瘤大小、個數、有蒂或無蒂及息肉性質不同而選擇不同治療方案。
1、有哪些手術方法
(1)圈套凝切法
(2)活檢鉗凝切法:對0.5cm的廣基病將活檢鉗咬緊拉下組織送病理檢查。
(3)電凝器灼除法:多為0.5cm以下病灶,多屬良性以凝固電流燒灼切除。
(4)手術治療:息肉及息肉病的手術治療一般包括:局部切除、腸壁切除、腸段切除、次全結腸或全結腸直腸切除。
2、手術怎麼選擇
內鏡下切除有蒂息肉及無蒂息肉:
(1)有蒂息肉
於結腸鏡檢時一併圈套摘除,無蒂息肉小的可電灼摘除,大的可黏膜下注生理鹽水。圈套電灼摘除後常見併發症為術後出血,0.1%~0.2%。
術後1~3年隨訪1次,包括對進展性腺瘤原位癌者,或高度不典型增生。有蒂息肉可圈套切除。
(2)無蒂息肉的處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