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帶娃真實存在的3個問題,姥姥或者奶奶帶孩子的家庭看看
現在的年輕父母們在生育孩子之後都會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孩子誰來帶?如果是孩子的爸爸媽媽帶,平時還要工作、應酬,沒有足夠的時間事無鉅細的照顧孩子;如果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老人有些育兒觀念又和現代觀點相悖,怕教育不好孩子。
恰巧前幾天在一個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位新手寶媽吐槽自己的婆婆帶娃,引起了眾多寶媽的共鳴。這位寶媽説婆婆自詡“愛乾淨”,但沾着孩子分泌物的尿不濕擦擦乾淨還會重複用;會把自己嚼碎了的食物餵給孩子;孩子一哭一鬧就去抱,還埋怨我不夠心疼孩子。
底下的跟帖紛紛再説自己有同款婆婆,各種奇葩行為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看得人不禁開始懷疑:把孩子交給老人帶是對的嗎?
1、老年人改變陳舊觀念的能力更差
育兒上現在有很多西方的理念和傳統的育兒方法相差很多,老年人的慣性很難去改變。被動改變都很難,主動改變就更難了。而且老人的眼光、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思考能力相對年輕人來説在走下坡路,年輕人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正常情況是比老年人更好些。
何況育兒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思考的過程,是一個更系統性科學性的東西,如果老人的觀念難以逾越桎梏,一直固步自封,就很難教育好孩子。
2、老人的精力有限
老人的精力持續性更差,但孩子的好動性、持續性會更好。比如小朋友需要不厭其煩的和大人説話,要求大人親親抱抱陪他們玩,正值壯年的爸爸媽媽説多了話都會口乾舌燥、詞語匱乏,遑論體能相對較弱的老年人呢?
3、容易“越界”,取代父母的職能
在出現分歧和矛盾的時候難以達成一致,老人會下意識希望按照他們的方式來教養,從而無意識的取代孩子父母的職能。
但其實歸根結底,“帶孩子”這件事與是不是老人無關,與帶孩子的人是否具備高素質是否與時俱進具有相對的文化水平有關。
如果老人的文化素養和生活習慣足夠好,帶孩子自然沒什麼問題;但如果老人身上有不好的習慣,那是否需要老人帶孩子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問題了。
1、確立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最好是父母,而不是老人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父母對孩子的地位是什麼老人都替代不了的,不管老人有多愛,父母就是父母。
正常都孩子都是父母在身邊,如果別的小朋友都經常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孩子會有很大都觸動,特別在孩子知道父母的概念了以後,父母的缺失對他們來説是人生中很大的缺憾,無法彌補。
而且老人是帶孫輩,父母是帶孩子,兩者對待孩子的感情不一樣。這就造成很多老人過度溺愛孫輩,即使自己的孩子是打過來的,但是孫子孫女都捨不得了。
2、確保你的配偶和你是同一條戰線的
孩子父母一定要團結一致,將對方視為自己的友軍和同伴,不要搞內部分裂。如果夫妻雙方能相互支持育兒觀念,就能在其中一方的父母出現紕漏時保持一致的觀點,方便糾錯。
3、確保老人的綜合素質和學習新知的能力
如果你的父母公婆的文化認知水平比較高,身體也比較好,方才具備帶好孩子的能力和條件。最好還能夠通情達理,遇到分歧可以和你們順暢的溝通,而不是激化矛盾。
同時,老人也要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接受現代育兒觀念的開放性思維,從而使自己的育兒觀念不斷的糾錯改進,最後走向正軌,和孩子的父母達成一致。
我是敏敏媽媽育兒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
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育兒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