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南非:更好地為民眾健康服務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
300多年前,清政府派21名工匠來到南非;18世紀末,英國僱用了2000多名中國勞工來到南非,中醫藥隨即隨着華人移民落居南非。20世紀末,中醫藥在南非仍屬“非法”。1990年以前,全南非華人診所只有40餘家,以針灸、推拿、骨傷為多,規模極小且集中在大城市。這樣的僵局在1998年中南兩國建交後被逐步打破,中醫藥在南非的發展有了明顯的改善,並於2000年確立了合法地位。
從“非法”到“合法”,中醫藥在南非走過了怎樣的道路?中醫藥人如何主動適應並突破發展的瓶頸,更好地為南非民眾的健康服務?
在科技部國際培訓項目“中醫藥臨牀實踐與研究進展高級研討項目”的背景下,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牀基礎醫學研究所趙靜教授作了《南非中醫藥發展現狀與分析》的研究。該研究表明,目前,針灸、中藥等在南非取得了一定發展,但是中藥尚未形成規範化、產業化的發展模式,中醫藥應用規模仍然不足,且中醫藥教育的發展並不完善。“為南非民眾增進健康提供新選擇和新途徑,是我們需要持續推動的事。”趙靜説,希望中醫藥在南非乃至全世界獲得更大的機遇。
中醫藥在南非合法化
1998年中南兩國建交後,系統學習過中醫理論又具有臨牀經驗的我國中醫人員相繼來到南非。1998年年底,約翰內斯堡開設了第一家綜合性中醫院——“中國中醫診療院”,並附設“中國大藥房”,其餘如“中醫骨傷診所”“中醫針灸診療所”“婦科診所”等在南非各地開業,獲得口碑並有較好的影響。
隨着針灸在世界範圍內的應用,2000年10月,南非政府通過法令,確立了包括中醫針灸在內的補充醫療的合法地位,政府組建了聯合衞生委員會,包括中醫針灸在內的療法在該委員會註冊。
2004年,南非完成了首批中醫針灸醫師註冊,依據知識層次,分為中醫師與針灸師兩個層次,有400多名中醫針灸從業者獲得合法註冊;2005年,南非舉辦了歷史上首次中醫師永久註冊考試,百餘名華人通過考試獲得了南非衞生部頒發的終身中醫師行醫執照。此後,南非衞生部每年都舉行中醫師永久註冊考試,中醫師執照獲得者在按要求參加在職訓練後,加入意外保險,發生醫療糾紛時可以獲得保障;患者接受中醫治療所發生的費用將涵蓋在醫療保險之內。中醫醫療在2011年正式納入南非醫療體系。
趙靜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中醫藥想在非洲發展,需要在政府認可中醫藥合法地位的基礎上,規模化、產業化、規範化發展。“我們可以針對當地高發病,如傳染病、感染性疾病、外傷等,加強相關有效中藥的出口與研發,在惠及當地民眾、增加接受度的基礎上,促進中醫藥在南非的應用與推廣。同時,可通過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數據庫並公開可用信息,保證中醫藥傳統知識的標準性,進而實現對傳統醫藥法律建立進行專門的制度制定,形成對中醫藥傳統知識的法律保護框架,明確相關的權利、義務以及法律責任。”
中醫藥為南非民眾提供新選擇
趙靜介紹,當前,南非醫療衞生體系由公立和私立兩部分組成,其中私立醫院集中了大部分的衞生資源,然而高昂的收費卻使得只有不到20%的人可以享受私立醫院的衞生服務;公立醫院衞生資源相對不充足,但是卻為80%的國民提供健康服務。在這種情況下,中醫藥無疑因其價廉效捷提高了南非衞生服務的可及性。
除了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艾滋病、結核病、瘧疾和被忽視的熱帶病等給南非帶來了巨大的醫療負擔,對南非醫療衞生體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中醫藥在艾滋病、瘧疾、肺結核等流行性疾病方面發揮了優勢,尤其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青蒿素類藥品迅速控制了非洲的瘧疾發病率。中醫藥對中風、肥胖、婦科病等常見病,及發病率較高的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當地居民對於疼痛和神經系統疾病,如不同類型的麻痹、帕金森病、脊髓損傷、周圍神經病變,骨傷科疾病,以及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和一些西藥不能治療的慢性疾病,常常尋求中醫針灸的治療。”趙靜説。
資料顯示,2011年,我國向南非出口中成藥107萬美元,位列我國向全球其他國家出口排序第25位;到2012年,近400種常用中草藥可以不受限制出口南非。
趙靜表示,中醫藥為南非民眾提供了新選擇,中成藥在南非市場上具有突顯的需求量,但目前缺乏標準化的中醫藥立法和規範。“南非政府對市場上的各種草藥製品進行申報登記,但部分我國出口的中藥產品存在未經正規註冊,仍以食品或保健品名義,通過非正規渠道進入非洲市場的情況,使其無法正規銷售與應用。同時,中藥仍需執行西藥檢驗與政策標準,也影響了中藥進入非洲主流醫藥市場。”
趙靜表示,我國對於南非中醫藥產品的出口規模仍顯不足。“對於藥業實體來説,目前中國出口南非的中藥製品多為風油精、仁丹、紅花油、花露水、六神丸等品種有限的中藥製品,對比之下將會限制中藥在推廣中的主導地位。”
對此現狀,趙靜認為,我國藥業實體還需要選擇一些重點中藥進行推廣,集中宣傳,加大南非羣眾對於中藥的瞭解,普及一些臨牀用藥的中成藥與顆粒中藥產品。另外,鼓勵在南非建設中藥廠,將中藥產業本地化、規模化,進一步加大中藥產業“走出去”的力度。如中國同仁堂已經進入非洲兩年多,已成為非洲人民瞭解中醫藥服務與防病治病方面的窗口之一。“中藥實體還可以在當地設立研發機構,提高中藥的自主研發範圍,加入非洲的草藥,一方面可以提高羣眾對於中藥產品的接受度,另一方面可以從藥業專利入手,讓中藥產品獲得法律保護,從而獲得標準化與產業化的中藥生產體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