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劉興鵬:以創新為杖,行房顫全病程管理之路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健康

醫師報訊 (融媒體記者 賈薇薇)從在國內率先開展難治性持續性房顫的心內外科一站式複合手術,到踐行心律失常患者專科隨訪與終身照護理念;

從成立房顫中心,到構建單病種全病程醫學服務模式;

從創立哈特瑞姆心臟醫生集團,到打造“劉興鵬大夫心電圖時間”系列課程……

“創新”二字貫穿於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心內科主任劉興鵬教授的從醫之路,每一步都彰顯着“要為患者做點什麼”的樸素願望。

他説,醫生與患者不是店員和顧客的關係,也不只是朋友,更像是家人,“在強烈信任之下,還有温情與惦念,責任與守護。”

一站式複合手術

破解難治性持續性房顫難題

如果將中國近2千萬房顫患者進行劃分,持續性房顫和陣發性房顫在數量上可謂不分伯仲,但就“對抗難度”而言,持續性房顫則更為複雜與難纏,而其中的難治性持續性房顫最為棘手,“藥物治療和單純導管消融效果都不太理想。即便進行手術治療,首次手術後5年後的複發率也接近80%。”劉興鵬介紹。

這一難題在2015年5月得以突破。那一年,國內第一台難治性持續性房顫的心內外科一站式複合手術成功實施。劉興鵬至今還記得當時的白大衣口袋裏時刻裝着記錄有幾十個適合做房顫內外科複合手術的患者聯繫方式和病史情況的小紙條。“患者都是慕名來找我做射頻消融的,一聽複合手術國內還沒人做過,紛紛連連拒絕。”後來還是在一位老同學的極力推薦下,終於有患者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多事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要練好技術,也要堅定信念。”劉興鵬鼓勵年輕醫者在面對困難時不要輕易退縮。

劉興鵬介紹,房顫的一站式內外科複合消融術是微創手術,現在多數醫院是在兩側胸壁打6個孔道,近年來北京朝陽醫院對術式做了一些創新性的改進,只在左胸壁打三個孔道就可以。手術第一步由心外科醫師通過全胸腔鏡技術進行心房外膜的微創消融,包括電隔離左肺靜脈,處理馬歇爾韌帶,消融心外膜脂肪墊、行左房前頂部和後底部的線性消融,同時結紮或切除左心耳以消除房顫時血栓形成的“老巢”。在此基礎上,心內科醫師接手:一方面,驗證外科消融徑線是否完整,並在心內膜進行補充消融;另一方面,繼續完成心外科醫師無法完成的工作,如三尖瓣峽部的線性消融、心房驅動病灶的標測與消融等。

“一站式複合消融手術可以一次性實現房顫治療的多項目標,隨機對照研究證實,不僅遠期成功率較單純導管消融至少高出15%,而且術後卒中風險極大降低,是對抗難治性持續性房顫的利器。”劉興鵬説,雖然如此,對於難治性持續性房顫的治療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技術突破的基礎上,器械改進也需要快速跟上。

構建單病種全病程管理的

醫學照護模式

今年是劉興鵬來到北京朝陽醫院的第12年,也是“心律失常患者專科隨訪與終身照護”理念踐行的第12年。“還記得剛到朝陽醫院時,老院長問我有何需求?我説想要一個隨訪護士,院長很詫異,因為更多的引進人才普遍提的需求是科研經費。”劉興鵬爽朗一笑,所幸院長當即同意了這個請求。

彼時劉興鵬剛從法國留學歸來,導師診室裏井井有條的就診過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經過一番仔細琢磨,劉興鵬發現了其中奧秘:“導師有一支專門的隨訪團隊,全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患者都由該隨訪團隊統一安排,何時就診、病史情況、做哪些檢查、出院後恢復情況、何時複診等問題都安排得明明白白。”這給劉興鵬很大的啓發,尤其對於醫療負荷相對更重的大醫院的醫生而言,時間更為寶貴,隨訪隊伍節省了大量時間,也讓治療過程更為通暢。

另一方面,出院後全程隨訪能夠及時瞭解患者恢復情況與病情變化,同時加強吸煙、肥胖、血壓、血脂、血糖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管控,有助於降低疾病復發風險。

因此,劉興鵬想在北京朝陽醫院複製法國導師的成功經驗,也建立一支隨訪團隊,踐行患者終身照護理念,最大程度守護患者健康。值得一提的是,來到朝陽醫院的第二年,醫院成立房顫中心,相比如今比比皆是的房顫中心,在十餘年前可謂行業的先行者。中心成立後,劉興鵬將目標錨定了構建單病種、全病程的醫學照護模式,重點工作之一就是出院後的長期隨訪與管理。十餘年來,創新技術手段加持完善的隨訪流程,如今這一目標已然實現。

讓醫療資源適配患者需求

當在各地的心血管學術會場裏素昧平生的年輕人提出合影請求並紛紛對他的幫助表示感謝時,劉興鵬才意識到“劉興鵬大夫心電圖時間”系列課程不是自娛自樂。

“從1.0到5.0,開始真的只是一時興起,而如今已成為一種責任。”劉興鵬介紹,6年前,對於新鮮事物有濃厚興趣的他在網絡課程剛剛興起時就拿起手機錄製了第一期“劉興鵬大夫心電圖時間”,正如他在課程介紹中説的那樣:“這是面向廣大年輕醫生、基層醫生和心電愛好者開設的課程。”

6年來,400多期課程總結了劉興鵬多年來的臨牀實踐經驗,展現了多種多樣的心電圖話題,也幫助難以計數的基層醫生和年輕醫生構建了系統和有邏輯的讀圖思路與框架。

“能夠幫助到基層醫生和年輕醫生們提升業務能力,讓他們更好地服務於廣大患者,於我而言,這是巨大的成就感和信念,雖然一路走來頗為不易,但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劉興鵬説。

被基層匱乏的醫療資源深深觸動的劉興鵬的志向不只在於提升基層醫師服務能力,他更希望扭轉醫療資源的“錯配”。“基層醫療資源相對緊缺,而種種原因導致大城市裏部分有能力的醫生無用武之地,並未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作用。”因此,劉興鵬創立了哈特瑞姆心臟醫生集團,致力於讓醫療資源下沉,適配於基層患者的需求。集團的願景正是“窮盡一切努力,實現患者利益最大化”。

握緊手中的風箏線

前些日子,95歲的孟老太又給劉興鵬送來了自己做的糯米年糕,雖然近兩年聽力更差了,腿腳也更不方便了,但她意猶未盡地和劉興鵬聊着天,不願離開。劉興鵬和老人家都格外珍惜這次久別重逢。

劉興鵬回憶,孟老太九十歲那年,團隊為她做了房室結消融+傳導系統起搏手術,此後每過幾個月,老人家就會到醫院進行隨訪,每逢家裏做了什麼好吃的,總是給他帶來一些。“但是突發疫情,老人家很長一段時間都沒來,我心中很是掛心,後來問她女兒知道老人家一切都好,只是因為疫情原因沒能來院,那一刻就感到心中緊繃的弦鬆下來了。”劉興鵬説,他們約定到老人家100歲生日時,團隊和她的家人一起為她慶生!

在劉興鵬心中,孟老太如同他的親人一般,他們之間有一種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温暖而堅定的情感聯結。“醫生和患者的關係是奇妙而獨特的。不只是朋友,更像是家人,守護他們的健康是我的責任。”劉興鵬説。

如果説創新支撐着技術革新與學科進步,那麼與患者間如同家人般的情感聯結和終身照護理念就像是風中飄蕩的風箏線,守護着風箏飛得更高更遠。希望每個醫者都能做好放風箏的人,握緊手中的風箏線。

在這個將維護人民健康作為國家戰略的偉大時代,醫生作為實現“健康中國”戰略與醫療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受到了黨和人民前所未有的重視。

2023年中國醫師節即將到來,為進一步弘揚中國醫師的精神,彰顯醫務工作者護佑人民健康的職責使命,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衞的良好氛圍,《醫師報》社聯合中國醫藥衞生文化協會、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中國醫藥衞生事業發展基金會,開展“健康中國 你我同行 - 關愛生命 ‘救’在身邊”全國地鐵巡展主題公益活動。

活動以醫者的專業形象為健康代言,傳播急救等科普知識、防治理念,呼籲全社會關注健康,提升國民健康素養,推動健康中國戰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