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就帶他們去這5個地方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健康

1

去田間地頭,在勞動中體驗農作的艱苦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在鋼筋水泥里長大,田野和農事,是太過遙遠而陌生的存在。

《朱子家訓》雲:“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帶孩子去田間地頭吧,去看看農民伯伯是怎樣播種、施肥、除蟲,又是怎樣灌溉、鬆土、收割,讓孩子也參與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

相信孩子們在頂着烈日、流着汗水的體驗之下,比起單純地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更能懂得農作的不易和艱苦。

2

去體育館,在競技中完善人格教育

如今,好玩的電子產品、繁重的課業負擔,佔據了孩子的大部分時間,使得很多人因為運動量不足,成了“小胖墩”或“豆芽菜”。

帶孩子去體育館做做運動,不僅能強健體魄、促進大腦發育,還能磨鍊意志、增強自信。

教育家蔡元培認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

體育館裏的運動和比賽,折射的其實是人生:為了贏得比賽,我們必須要在賽前做好準備、在過程中全力以赴;要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和隊員通力合作;更要明白“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短短的時間內,孩子們所體驗到的高潮與低谷、順境與挫折,就是濃縮的人生況味。

3

去圖書館,在書香中愛上閲讀

閲讀,是孩子瞭解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認識社會和自然界的主要渠道。而圖書館,是幫助他們培養閲讀興趣和閲讀習慣的好地方。

首先,圖書館是專屬的空間,裏面只有書,沒有電子產品、玩具以及嬉笑打鬧的小夥伴,遠離了誘惑,孩子能在特定的環境中,享受良好的閲讀氛圍,進行有儀式感的閲讀;

第二,圖書館書裏籍種類繁多,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第三,父母和孩子一起選書、讀書,再聊書中的故事、説自己的讀後感想,既收穫了知識,又交流了親子感情,一舉兩得。

4

去大學校園,樹立讀書目標

每個孩子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讀書是為了什麼?我將來要做怎樣的人?

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在大學校園裏尋找到。

大學裏優美的校園風景、濃重的學習氛圍、豐富的社團活動,既能給孩子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又能給孩子帶來心靈上的觸動。

家長們可以一邊帶孩子參觀,一邊給孩子介紹學校特色、校友成就。激發TA對自由神聖的大學生活的嚮往。

5

去爸媽工作的地方,瞭解家庭成員的社會價值

曾有一篇很火的小學生作文,標題是《我的媽媽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孩子在作文中説自己的媽媽“天天喊累”,還“什麼都不會”。

這樣的想法,是源於子女對父母缺乏全面客觀的瞭解。

我們時常苦口婆心地念叨:我工作很辛苦,你要懂事;我吃了沒文化的虧,你要好好學習……

但在孩子看來,可能只是無意義嘮叨。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帶孩子參觀一下我們工作的地方吧。

在這裏,孩子能瞭解我們在做什麼,有什麼程度的努力,等等。

讓孩子“看見”我們,有利於豐富TA的閲歷,激發TA的同理心。

龍應台説:“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裏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裏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為了讓孩子看到、學到、做到、體會到、醒悟到,就帶TA去這5個地方走一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