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牀醫學要想走得長遠,一定要與基礎研究相結合!|第十八屆301呼吸疾病高峯論壇
醫師報訊(融媒體記者 黃玲玲)“臨牀醫學是一個由多學科交融、匯聚的學科,沒有基礎研究的支持,猶如無水之木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能飄在水面上。只有二者結合才能走得更遠。”
7月29日,在第十八屆301呼吸疾病高峯論壇呼吸基礎研究前沿分論壇上,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解立新教授這樣説道。
該板塊版主、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宋立成醫生介紹,這是論壇首次設立的一個特別的分論壇。經歷三年疫情的打擊,“我們發現了很多困惑是現在的臨牀經驗以及臨牀診治方案解決不了的,特別需要基礎醫學研究的配合。”近幾年,基礎醫學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與臨牀的結合也更加緊密。分論壇的設置是為了促進臨牀醫學與基礎醫學研究更緊密地結合與共同發展。
分論壇由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解立新、趙衞國主持。
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解立新教授
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趙衞國教授
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 肺損傷與幹細胞再生修復
天津海河醫院陳懷永研究員介紹了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肺損傷與幹細胞再生修復。他認為,(1)病毒感染性肺損傷後修復值得關注。上皮黏膜是構成肺臟“結構屏障”和“免疫屏障”的重要部分。肺幹祖細胞具備組織修復和免疫防禦雙重功能。肺纖維化與其他臟器後遺症值得關注。(2)肺臟修復的免疫調控亟待深入研究:免疫細胞與肺幹細胞的相互作用對於抗病毒治療,後遺症控制至關重要,但研究較少。(3)細胞損傷分子監測與預警尚未建立。病毒性肺炎引起的ARDS,肺損傷程度很可能影響患者的病情走向,肺損傷的實施監測可預警醫師提前干預,增加重症救治成功率。如何判斷患者修復情況很重要,利用類器官模型,疾病動物模型,經臨牀標本檢驗篩選並建立用於監測肺異常修復的關鍵標誌物尚未建立。(4)感染臨牀與基礎研究不足。設施屏障條件、感染試驗費用昂貴等因素導致病毒感染性研究開展受限。
天津海河醫院陳懷永研究員
噬菌體療法在治療呼吸道耐藥細菌感染中的應用進展
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童貽剛教授作了有關“噬菌體療法在治療呼吸道耐藥細菌感染中的應用進展”專題發言。細菌耐藥性已經成為全球危機,遏制耐藥性勢在必行,當前亟需尋找新型生物殺菌劑替代抗菌藥物,噬菌體應運而重生。噬菌體是細菌的病毒,在地球氮循環中具有重要作用,對細菌毒力、細菌進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是廣譜耐藥“超級細菌”的天然殺手。具有特異性、安全性、放大性、多樣性、易得性五個特點。在噬菌體治療領域,中國團隊與美國處於“並跑”階段。噬菌體制劑的臨牀給藥方案中,局部應用治療效果較好,吸入噬菌體治療已被證明對治療急性和慢性肺部感染非常有效。噬菌體與抗菌藥物聯用效果更好。噬菌體基因工程改造技術將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未來可通過基因工程改造技術,擴展噬菌體的噬菌譜提升噬菌體的裂解能力。
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童貽剛教授
大數據時代開放數據的獲取和使用
北京大學臨牀研究所解武祥教授介紹了大數據時代開放數據的獲取和使用有關內容。做臨牀研究應如何起步?其中一種方法是利用已有的高質量國際臨牀研究數據庫開展臨牀研究。其優點是數據質量可靠,為全球知名研究,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有高質量的產出。目前在歐美國家,由政府資助的項目,很多都需要公開共享數據庫,國際期刊也鼓勵基於公開數據庫開展醫學研究,數據共享是未來醫學研究的發展趨勢。他表示,基於國際公開數據庫開展臨牀研究,具有高效、省錢的優勢;由於原始數據質量高,如有創新的思路,經常能產出高質量文章。但同時由於不需要花費國家科研經費,也會有缺點。所以應與自己的研究方向結合,專注一個方向深入,在一個領域發表一系列文章,並在本領域申請研究經費,開展自己的臨牀研究或人羣研究。
北京大學臨牀研究所解武祥教授
方法和技術推動的微生物組學研究
中科院微生物所王軍教授介紹了方法和技術推動的微生物組學研究。方法和數據驅動着學科的進步。微生物組是方法和數據驅動學科的典型。測序方法推動病原檢測,新測序方法推動病原檢測的速度和精度,如以牛津納米孔測序技術為代表的三代測序技術。而MtTGS可實時、高效發現新發和已知病原。“我們正在進行以下幾個工作。一是利用新的測序技術建立新組學的研究體系,包括細菌組、病毒組、真菌組。”目前測序已涵蓋DNA、RNA等。二是解析微生物組在多種疾病中的機制和干預靶點,包括自免疫疾病以及多種腫瘤。三是從挖掘微生物效應分子轉向更大空間的分子設計。隨着AI技術的進步,去挖掘一部分小分子或大分子進行靶點阻斷或靶點治療,甚至從頭設計、定向進化,在未來,可能是一個非常充滿希望的研究方向。”
中科院微生物所王軍教授
掃描下方二維碼
查看專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