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是我生的養的,憑什麼要道歉?13歲女孩揭開中國父母通病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健康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作為父母,我們也難免犯錯,發現自己錯了之後你會跟孩子道歉嗎?
很多父母會覺得跟孩子道歉,會讓自己沒有面子,所以大部分的時候就是僵在那。
岳雲鵬曾在《生活趣談》裏説,父母道歉是有特殊方式的。
父母向你道歉是這樣的:哎,吃飯了。
讓你吃飯就説明道歉了。

你要是原諒你父母了:嗯,真好吃。
喊你吃飯等於道歉,這個道歉的方式國內外也得到了統一。
房間裏傳來哭泣聲,母親帶着三分薄涼三分無所謂四分漫不經心地問:“餓了嗎?”“餓了。”“餓了就出來吃飯吧。”
低着頭吃飯,不夾菜,吃的很快,不吃第二碗,是我最後的倔強。
這就應了那句老話,沒有什麼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大大小小的吵架肯定是少不了的。

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話題#會道歉的爸爸有多幸福#,大家都都在討論自己的父母是怎麼跟自己道歉的。

有人是這麼説的:
回想起來,我學生時代的記憶裏,我爸從來沒有跟我平等的對話,有些事明明就是他做的不對,或者誤會冤枉我了,他也不會跟我道歉,他永遠都會覺得父母的地位永遠高於你,也不會考慮你感受。
他這樣的行為,讓我從小就覺得他是個不講理的人,小時候每次鬧矛盾我都會質問“這個事為什麼他可以,我就不行,我就要捱罵?為什麼沒有人來罵他?”
以至於我有一段時間會覺得是不是那些錯的事我以後也可以做?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我也從來不會跟爸媽説,因為我會覺得無法信任他們。
希望準備父母可以明白一件事,就是永遠跟你的孩子平等對話,不死要面子,你錯了就是你錯了,你的表態才會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是錯的,不要讓他在是非對錯前迷茫。
這位網友説的很對,錯了就要道歉,不要讓孩子在對錯是非面前迷茫。
也有的父母做的很好的地方,做錯了時有些話説不出口,就用文字的形式展現出來。

可以看到,當父母主動道歉之後,孩子也會跟父母服軟,反思自己在事件當中做的不對的地方。有的時候孩子需要的就是一個説法,並不需要父母一直講道理。

之前看過這樣一段話:如果有一面鏡子,可以看見每一個家庭,我們最終會發現,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沒有優秀完美的孩子,也沒有毫無衝突的親子關係,更沒有從不爭吵的親情。
電影《狗十三》講述的就是青春期的孩子與父親相處的模式,電影中出現了三次父親跟女兒李玩道歉的畫面,但能夠看出來,只有第三次父親跟她説出了對不起三個字,才明顯的感覺到她是真的接受了父親的道歉。

前面兩次,一次是給她零花錢,第二次是給她買了一條小狗。這也是中國很多父母的道歉方式,通過物質來緩解自己的內疚。
雖然這樣的道歉方式可以短時間內抵消孩子的情緒,但長此以往,在孩子心中形成了刻板印象,後面家長想要跟孩子拉近關係會變得更難。

因為這無形中在告訴孩子,你和金錢、物質是劃等號的,孩子也就很難在父母那得到安全感和歸屬感。
反而是真正的放下自己面子跟孩子説句對不起,孩子在父母面前才能真正釋然,也更容易去反思自己。
教育家斯賓塞説過:受委屈的孩子很少會反省自己有什麼過錯,因為憤怒和不平佔據了他的心靈;而被感動的孩子則常常反省,因為感動增加了他內心的勇氣和智慧。
想要讓孩子學會擔當和責任,不是把這些話掛在嘴邊,很多時候實踐、經驗和教訓,會讓孩子印象更深刻。
如果父母有錯一直不道歉,親子關係一直處於對立關係之中,那麼父母想要教育好孩子,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我們都説家是温暖的港灣,如果在父母的教育觀念裏面沒有道歉二字,孩子對自己有怨恨也不去化解,很容易讓孩子看不到温暖。
很多父母都會説,跟孩子道歉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作為父母的我們,也許小時候沒有被父母道歉過,所以沒有學會如何道歉的過程。
向孩子道歉,需要勇氣,更是一種能力。
父母能夠放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個觀念,能夠真誠平等的與孩子進行交流,被父母傷害過的孩子,才能真正的理解和諒解父母。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和孩子發生衝突之後,得不到父母的正面道歉,大多父母舉着“我都是為你好”的名號,將自己的錯誤掩蓋過去,或者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曾經是小孩子,也在差不多的年紀和父母發生過類似的衝突,換一個角度思考,如果當時父母能夠高度的重視自己的問題,並且跟你道歉,是不是有很多的問題能夠在發生問題的當下就得到解決呢?

如今我們做了父母,是不是可以避免相同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呢?
那些藏在你欲言又止的道歉,找個機會就説出來吧。
父母和孩子本來就是這個世界上“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如果僅僅是因為一句沒有説出口的“對不起”,而讓這段關係受到傷害,真的得不償失。
會道歉的父母,是孩子受用一生的財富,這樣的父母也更容易養出懂得感恩、善良、有擔當的人,親子關係也會變得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