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雖補氣,吃錯了效似毒藥,中醫教你正確服用黃芪
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工作壓力大,作息不穩定加上飲食不健康又不注重保養,長時間下來,整個人的精神面貌一片糟糕,就跟那些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久病未愈、大手術後及疲勞過度的人一樣。
於是,你慌了,趕快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你,你這是脾肺氣虛,可以用黃芪煎湯或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説到補氣,人們常常想到黃芪。
我們常見的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乾燥根切片而成。味甘,性微温。歸脾、肺經。可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脱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黃芪泡水喝或者服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是所有的氣虛都可以用黃芪補
氣虛分為脾氣虛、肺氣虛、心氣虛、腎氣虛。黃芪補氣主要是補脾氣,其次是補肺氣,用於脾肺氣虛證。
脾氣虛證與現代醫學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潰瘍病及慢性腹瀉等諸多消化系統的慢性疾病相似,常見症狀為:脘腹脹滿,食後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晄白,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脈緩軟無力。治宜益氣健脾。
肺氣虛證則表現為肺換氣功能障礙、全身氧代謝障礙,免疫功能低下,出現咳、痰、喘及呼吸道炎症反應,症見咳喘無力,氣短,動則益甚,痰液清稀,聲音低怯,神疲體倦,面色不華,畏風自汗,舌淡苔白,脈微弱。治宜補益肺氣。
人脾肺氣虛本質上是免疫功能減弱,黃芪補脾肺之氣實質上就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病能力。
2、實證及陰虛陽盛者忌服黃芪。
黃芪為藥食兩用物質,在山西省和甘肅省等地區有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歷史,主要方法為燉湯、燉肉、煮粥、蒸米飯、煮菜、加入火鍋中直接食用,或用於泡酒、泡水、混合蜂蜜食用等。一般來説,常人皆可服用。但是實證及陰虛陽盛者忌用黃芪。
因黃芪多用於虛症(氣虛),治療脾肺氣虛。陽勝則熱,陽偏勝多表現為實熱證(實證),而陰虛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液不足,陰液不足一般以肝腎之陰虛為主。
實證指人體受外邪侵襲,或因痰火、閼血、 蟲積、 食積、水濕等阻滯所引起的實性證候。症見身熱面赤,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呼吸喘粗,胸悶不適,痰涎壅盛,脘腹脹痛拒按,大便秘結,小便不利;或體內有痰凝、飲停、水泛、血瘀、蟲積等;舌老苔厚,脈來有力等。陽盛多表現壯熱、無汗、氣 粗、煩躁、口乾等證候。陰虛臨牀可見低熱、手足心熱、午後潮熱、盜汗、口燥咽乾、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治以滋陰為主。若陰虛火旺者,宜養陰清熱。
3、黃芪用量應適度。
凡事過猶不及,黃芪的應用也是如此。適度有益,過多成災。作為食物,黃芪使用量≤9克/天。作為藥物,黃芪用量一般為9~30g。大劑量應用需要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才能應用。
綜上,作為中藥養生界的翹楚,黃芪的食用藥用價值雖然很高,但還得辯證使用!否則會貽誤病機,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