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985我不配”:最毀孩子的,不是成績,不是智商,而是…

“考上985我不配”:最毀孩子的,不是成績,不是智商,而是…

作者 | 恩伊娜

“我讀了一個與自己能力完全不匹配的學校。”

在《朋友請聽好第二季》中,一個女孩講述了她的故事,讓何炅忍不住眼泛淚光,心疼不已。

她説:

“我從小到大,都是那種不太聰明的孩子,成績也非常一般。這個名校是怎麼考進來的?

並不是我優秀,幾乎就是父母幫我請了好的補課老師硬塞進來的,再加上,那一年的考卷比較適合我。”

“我很痛苦,現在每天都活在挫敗感中......”

“考上985我不配”:最毀孩子的,不是成績,不是智商,而是…

女孩對自己的貶低、不認同,戳痛了無數人的心。

其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孩子,他們不自信、沒底氣。

動不動就説對不起,認為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別人的讚美,不配擁有美好的人或事。

他們的“自我配得感”很低。

“自我配得感”,是一種認可自我價值的信念,一種對自己值不值得擁有某樣東西的主觀感受和態度。

自我配得感低的孩子,即便在別人眼中很優秀,自己內心卻永遠不認可自己,無論做出多大的成績,仍然懷疑自身價值。

“考上985我不配”:最毀孩子的,不是成績,不是智商,而是…

“配得感”低的孩子,會過度內耗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配得感和自我價值感都是偏低的。

曾在教育平台看到一個家長的提問:

“我的孩子什麼事情都喜歡把責任歸在自己的身上,有時候明明是別人的錯,他也會自責好久。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是自己對不起別人。”

“考上985我不配”:最毀孩子的,不是成績,不是智商,而是…

一個自我配得感低的孩子,常會這樣自我攻擊。

哪怕別人什麼都不説,他們也會將責任和失敗,攬到自己的身上。同時,他們比其他孩子,更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眼光。

曾在《海峽導報》看過這樣一個男孩。

他從小學到初中,成績都遙遙領先,但是他卻並不快樂,他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

哪怕是髮型、鞋子、書包、字跡,同學不經意的一句話,都讓他琢磨很久。

如果有同學談話,他也會覺得別人是不是在議論他,是不是自己哪裏做得不好。

“考上985我不配”:最毀孩子的,不是成績,不是智商,而是…

自我配得感低的孩子,內心缺乏能量,沒有安全感。會在自己的心中誇大別人的負面評價,無法形成對自我的正確認知。

他們不認同自己,不敢爭取、也不願相信自己值得擁有好的成績或其他美好的東西。

哪怕機會擺在面前,也會因為不配得感而放棄,進而錯過機會。

然後再次讓他們確定,自己不夠好,而形成惡性循環。

長此以往,孩子的配得感和自我價值感,只會越來越低。

“考上985我不配”:最毀孩子的,不是成績,不是智商,而是…
“考上985我不配”:最毀孩子的,不是成績,不是智商,而是…

你對待孩子的方式,決定了他的“配得感”

在TED演講中,作家Lidia講道,她因為寫的小説獲獎而受邀到紐約參加知名編輯和作家的聚會。

也許對於其他人來説,這是夢寐以求的機會。但她卻愁眉不展,猶豫着要不要前往。

在面對自己敬仰作家的賞識和編輯出書的邀約時,她也同樣選擇了退卻。

她説:

“儘管機會之門對我一次次的敞開,我仍舊如鯁在喉,無法説出口。這是一種想得到美好的東西的恥辱。這是一種不相信自己能和景仰的人待在同一個屋檐下的恥辱。”

“考上985我不配”:最毀孩子的,不是成績,不是智商,而是…

她認為自己不配與那些厲害的人站在一起,不配得到編輯的賞識。

對於大家來説的機會,卻是她侷促不安的原因。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曾對上百個家庭的孩子進行研究,發現那些長大後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他們大多有着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環境。

Lidia也是一樣,她的父親常常忽視、貶低,甚至用暴力對待她。

她在自己的書中寫道,父親暴怒大吼的聲音,皮革落在光屁股上的聲音,會勒住她的喉嚨,奪走她説話的聲音。

家庭教育的環境,造就了她最早對自己的評價和認知,而這個認知也延續到了成年後。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寫道: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父母的話語就像一面鏡子:

如果鏡中是膽小、自卑、醜醜的小貓,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那隻不起眼的小貓,不敢、也不配擁有森林。

如果鏡中看到的是強壯、自信的老虎,孩子也會認為自己就是森林之王,而充滿信心,相信自己值得擁有美好的事情和生活。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生活在負面的家庭教育環境中,他會習得“自己不夠好”“不配擁有父母的愛”“不配擁有美好的事物”的觀念,而這些觀念會融入到潛意識。

從而有意或無意地逃避那些好的東西、好的生活,哪怕他再有能力和運氣。

“考上985我不配”:最毀孩子的,不是成績,不是智商,而是…
“考上985我不配”:最毀孩子的,不是成績,不是智商,而是…

培養孩子的“配得感”,才能提升幸福力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説:“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家庭、父母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培養孩子的“配得感”,父母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1.多用描述+總結詞的方式鼓勵孩子

心理學中有個“ABC理論”:同一個事件(A),因為信念(B)的不同,會有不一樣的結果(C)。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多用描述+總結詞的話語鼓勵孩子,幫助孩子種下“我可以”的種子。

比如,當孩子將房間整理好的時候,可以説:

“你把東西都歸置到了架子上,我覺得房間看起來,很舒服、很整潔”(描述所看到的情況或感受),“你收拾得很有條理哦”(總結詞)

當孩子聽到了父母描述性的鼓勵和讚賞的時候,他們會重新審視自己,重建心理的配得感,內在自我也會不斷成長。

2.帶孩子見更大的世界

聽過一句話:“吃過百味的孩子不會只惦記糖果,見過世界的孩子也不會只計較眼前的一塊餅乾。”

見過世界廣闊的孩子,才不會被困在自己小小的天地裏。

父母可以帶着孩子多看。

每天睡前或是安排一個固定時間帶着孩子看書、看記錄片等。

讓他們看見不一樣的人、事、物,打破自己的固化思維,通過閲讀形成正確、正向的價值觀。

父母可以帶孩子多行。

帶孩子出去走走,不一定是出門旅行,可以帶孩子,去菜市場看看百味的人生,每個小人物都有自己的幸福和快樂;

去博物館看看時間和歷史的厚重,在時間的長河中,存在即有它的價值;

去運動場,看看那些為了夢想拼搏的人,每個夢想都值得被尊重。

孩子見識過更大的世界,他們會明白,自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格局打開了,個性自然也會得到更好的塑造。

心理大師榮格説過:“潛意識操控着你的一生,而你卻稱之為命運。”

一個堅信“我可以”的孩子和一個認為“我不行”的孩子將會擁有完全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

而孩子究竟如何認知,全憑我們去打造。

—— End ——

“考上985我不配”:最毀孩子的,不是成績,不是智商,而是…

作者:恩伊娜,喜愛研究育兒心理學,希望用文字,與孩子一起終身學習、終身成長!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考上985我不配”:最毀孩子的,不是成績,不是智商,而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45 字。

轉載請註明: “考上985我不配”:最毀孩子的,不是成績,不是智商,而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