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6歲前是培養性格的“關鍵”,聰明的家長會做這三件事,不能錯過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健康

小朋友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他今後的生活,性格比較好的人更容易交到知心朋友。

李玫瑾教授曾經指出,孩子的性格是家長後天培養的結果,孩子的言行反映着家長的教育。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一般情況下,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成功一種是失敗。

6歲前是培養性格的關鍵

6歲對於孩子來説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在6歲前,孩子身邊的人羣基本上是自己的家屬,即使是白天上幼兒園,晚上回到家還是和爸爸媽媽最親近。

平時生活中,爸爸媽媽的言行也很容易影響孩子,慢慢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記,這也是家長培養孩子的性格的機會。6歲之後,孩子的活動範圍變了。

一般小朋友是在7歲左右開始上學,上小學後孩子們會慢慢的接觸同齡人,結交自己的朋友,這時他們會慢慢擁有自己的小心思,爸媽的影響力會減小。

所以在6歲之前,家長應該履行好自身的職責,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遇到什麼樣的事情,應該拿出什麼樣的解決態度,這才是教育的關鍵。

比較重要的三件事,建議大家在孩子六歲之前落實一下,對孩子的很重要,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第一件事——立規矩

現在很多小朋友都是由長輩帶的,年輕的家長忙於事業,帶孩子的時間就比較少,這樣很容易出現溺愛,我們經常可以看見,爺爺奶奶對小朋友言聽計從。

這樣的孩子,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慢慢的會不把家長放在眼裏。寵愛和溺愛是不一樣的,被寵愛的孩子是幸福的,被溺愛的孩子是很可悲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家裏要立好規矩,例如:做錯了事情要道歉,不可以隨便頂撞長輩。每個人都要講道理,不要因為她年紀小就讓着她,該嚴肅就嚴肅。

家長要明白,給孩子立規矩不是對他們的苛刻,而是想讓他們在今後可以更好的融入社會,在這個社會中,誰都要講道理,做錯了事就要道歉,認錯。

第二件事——説話算話

曾子給孩子殺豬的故事,很多家長都知道吧。小朋友為了媽媽的承諾,老老實實的待在家中,如果媽媽食言,孩子會收穫滿腔的失望,以及不信任。

今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難得到認可,小朋友會覺得,家長都可以説話不算數,為什麼我不可以?作為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這四個字應該記牢。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男孩很喜歡一個玩具,但這個玩具價格很高,是爸爸一個月的工資,爸爸知道這是孩子的希望,於是拿出條件交換。

爸爸説,如果孩子在期末考試中,拿到年級前五的排名,這個玩具會給他買下來。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孩子考到了年級前三,爸爸也給他買了這個禮物。

當小朋友問爸爸,這個這麼貴,為什麼要給他買。爸爸説:“這是男子漢之間的約定。”其實這是一位父親在教孩子——説話算話。

第三件事——控制自私

自私是永遠存在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這個東西是很難與別人分享的,這一點我們不用強迫孩子分享,但我們需要教孩子學會剋制。

鼓勵孩子分享,孩子會在其中得到快樂,當然如果是孩子特別喜歡的東西,家長不要幫孩子分享。例如,將孩子的玩具給別人玩。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讓我們快樂,我們講不出為什麼,但這種感覺是非常真實的嘴角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