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發布丨迎難而上負重逆行 全國抗疫先進個人趙建平17年的平“疫”人生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健康

中國網9月9日訊(記者 張豔玲 通訊員 鄧國歡)24小時待命,一天100多個電話,每天加起來睡眠不足4個小時,趙建平每天穿梭於專家組會議、會診、隔離病房間,和過去3個月的每一天一樣,他説:“越是難的病例越是要用心。在擔任湖北省專家組組長前,我首先是一位醫生,我必須堅守在重症患者旁,與病毒戰鬥到底。”

這是2019年12月底自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懷疑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來,呼吸內科主任、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專家組組長趙建平每天的工作節奏。

2020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在這次會上,趙建平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迎難而上

快速判斷果斷上報,臨危受命制定防治指南,從戰疫打響至今未休息過一天

對趙建平來説,他的戰疫在2019年12月底就打響了。

“這兩天收治的三位發熱、肺部感染病人CT影像學特徵非常特別,呈雙肺瀰漫性、浸潤性病變,患者白細胞不高,淋巴細胞計數降低,還有夫妻兩人先後發病的情況”,曾在2003年擔任湖北省非典專家組副組長的趙建平教授憑着多年的臨牀經驗和敏鋭的洞察力判斷這3位病人不同尋常,第一時間在科室下達了工作指示,“上報礄口區疾控,科室各病區注意排查有無類似病人!”

“情況緊急,必須將患者全部進行隔離,實行集中管理”,趙建平一聲令下,科室立即行動。醫院感染管理科現場指導設立隔離區域,護士長組織領取防護用品並進行防護措施培訓,嚴格按照要求啓動標準二級防控,護理人員安排專班守護,清理家屬,實行全無陪隔離管理……1個小時不到,病人集中管理落實到位,醫護專班守護人員落實到位,病人及家屬告知溝通落實到位,醫務人員、病人及家屬情緒穩定,一切工作有條不紊。隨後,12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轉至武漢市疾病救治中心繼續治療。

然而,病毒傳播速度之快讓人猝不及防。不久,武漢多家醫院均發現疑似病例,湖北省隨即組建專家組。趙建平所在的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臨危受命,趙建平責無旁貸出任專家組組長,負責全省不明原因肺炎診治工作。

面對未知的病毒,趙建平深知責任之重。他打起十二分精神,每日奔波於武漢市疾病救治中心(金銀潭醫院)、肺科醫院、漢口醫院等定點醫院,對危重病人進行查房指導。他每天要接打上百個電話,常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才強迫自己休息。

從12個確診病例上升至過萬病例,每日疫情數字的變化都在催促着趙建平快一點、再快一點。1月22日,為了提高診治效率,趙建平第一時間聯繫感染科、急診科專家根據同濟醫院和武漢市接診的第一批患者的第一手資料,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快速指南》。

從戰疫打響至今,趙建平沒有休息過一天,甚至連一個安穩覺都沒睡過。他帶領同濟醫院醫護人員深扎於一線救治患者,與國家派來的醫療救治專家通力合作,不斷從醫院層面、國家層面推進診療指南和救治方案迭代升級,至今共修訂了五版的診療規範,撐起了防治重症新冠肺炎的第一道防線。

同濟醫院的80多歲的老專家在家發燒,凌晨兩點給趙建平打電話,他馬上聯繫救護車接至醫院;得知醫院同事發燒在家自我隔離,他馬上催促其到醫院進行檢查……在他的精心治療下,同濟醫院急診科被感染的臨牀醫生陸俊恢復順利,情況穩定,核酸檢測已轉陰,1月29日從金銀潭醫院轉回同濟醫院繼續做肺部康復治療;在他所負責的同濟醫院呼吸內科,無一例醫務人員感染……

“一定要請趙主任看看片子,一定要請趙主任看看診療方案”,在這個特殊時期,趙建平是大家心目中的守護神!

握住時機

用激素、上呼吸機“時機”是關鍵 治療方案因人而異可提高救治率

從事呼吸科診治幾十年,趙建平對患有呼吸疾病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只要能為患者好,他不怕勞累,膽大心細地實踐着自己改進的治療方案。

在趙建平的方案中,“時機”是治療的關鍵。就拿是否使用激素、如何使用激素這一醫學界爭議較大的問題來説。經過詳細的回顧、對比分析,趙建平提出,對於新冠肺炎早期輕症病人,不建議使用激素,對於7-10天后如出現持續高熱、明顯呼吸困難、低血氧症或影像學進展明顯的患者可加激素。

一次,醫院收治了一位70多歲的女性患者,入院時血氧飽和度只有70%多,上了無創呼吸機後,血氧飽和度也只有80%,持續兩天,依舊無好轉。按照以往的觀點,這位患者應使用氣管插管進行治療。

但是,為了避免後續的併發症,趙建平一直守護在患者身邊,慢慢地調試,加上藥物、激素的使用,到第四天,血氧飽和度達到了90%-95%,到第七天,患者的血氧達到了98%,脱離了危險。

一例例鮮活的轉危為安病例給趙建平帶來了莫大的信心。“越是難的病例越是要用心。”趙建平説,“在擔任全省專家組組長前,我首先是一位醫生。”

治療過程中,趙建平還提出,對於氧飽和度情況不好的患者,用好無創呼吸機,配合小心調試藥物,比直接氣管插管更好,能有效地避免一系列的併發症,提高救治率。當然,用好無創呼吸機也需要正確把握“時機”,更需要患者的理解、配合和信任。

疫情期間,趙建平不放過身邊任何一個疑難重症,積極實施自己的治療方案,以病人更好的恢復、更好的生活質量為宗旨,在臨牀上悉心探索、照料,幫助一位位患者度過最危險時期。

千叮萬囑

精心治療+善意謊言 全國首例高齡新冠肺炎患者出院

1月29日,全國首例高齡新冠病毒肺炎感染患者盧爹爹經治療順利出院,這位78歲高齡患者正是由同趙建平團隊診治的。

患者從1月初出現感染跡象到治癒出院,前後歷經25天。期間,出現了呼吸困難、嚴重低氧血癥等危重症狀,還上了呼吸機。

“與病毒做抗爭,心態很重要。”在總結自己戰勝病毒的過程時,患者如是説。但是,患者不知道的是,為了讓他保持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趙建平頂着巨大壓力説了一個善意的謊言。

“從醫學術語上來説,當時他肺部的片子顯示兩個肺都白了,情況非常危重。但是,看他感覺挺好,我們決定暫時不告訴他實際情況,只説通過治療慢慢會好的。”沒想到,幫患者消除擔心,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趙建平説,“這是我一個多月來,最開心的一件事情。” 盧爹爹的出院,也給了當前臨牀界戰勝這場疾病很大的信心。 “雖然會付出代價,但這場疾病是可以戰勝的。”

疫情期間,除了對患者的百分之百用心,趙建平説得最多的是叮囑的話。“無論是否工作狀態,無論是否在病房或是其它環境,口罩一定要戴上。” “千萬不要在思想上有任何鬆懈,時刻謹記現在全國上下全力阻擊的這種病毒是一種無症狀也能人傳人,且不分年齡大小、國籍、性別,有無基礎疾病,所有人都易感染的傳染病。”

他説,與患者接觸最多,感染風險最大的是醫護人員,再加上全國範圍內的醫護隊馳援湖北,醫護人員的防控更顯重要。

所以,他擔心醫務人員離開病房之後,或者在離開醫院到另外的環境裏,防範意識可能會有所放鬆;他還擔心醫務人員如果在崗位上,感染了病毒又沒有任何症狀,感染其他的醫務人員;他又擔心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發熱門診,而忽視了來自其他科室和病房的感染源。所以,不放過任何機會,對自己的科室,他千叮萬囑;去會診、去其他醫院、去任何場所,他首先要強調的也是安全;面對前來馳援的醫療隊,除了感謝,他依舊不斷叮囑……

負重逆行

抵達牡丹江,參與綏芬河口岸輸入性病例救治

“我們是國家隊,最難攻克的地方,我們得率先衝上去。” 4月11日,趙建平抵達牡丹江,他作為囯務院應對新冠肺炎聯防聯控醫療專家組成員參與綏芬河口岸輸入性病例的救治工作,指導當地疫情防控工作,提升醫療救治能力。“希望通過現在採取的一系列措施,能夠將病毒控制住。”

趙建平説,中國的經驗應該就是最成功的經驗,實踐已經證實這個經驗是最有效的。傳染病防治的一些關鍵措施,我們剛開始認識不足時,沒有做到,但後來做到了。

在強有力地切斷傳播途徑之外,還涉及很重要的傳染病源的收治問題。武漢初期因為牀位不夠,沒有辦法對這些被感染的病人,包括輕症病人,做到應收盡收。應收盡收,並不是輕症一定要治療,最主要的是阻斷傳染源,不讓他們在家庭中或是在就診過程中傳播。

“方艙是我們非常大的創舉,將一些症狀不重的隔離了,就不會傳染別人。輕症病人進方艙、重症病人進醫院,這叫分級治療,救治的效果就會更好,就能達到最佳。”趙建平説,“我們能取得現在的進展,不僅僅是政府行為,很重要的是中國的百姓比較相信政府。武漢人民不出門,全國人民戴口罩,這非常重要。”

有了武漢的經驗,到了牡丹江,就有條不紊地幹,及時發現及時去查,不讓它傳播。現在的治療經驗也比之前充足,效果好多了。在武漢,我們就有了救治方案,按部就班地救治就好。“在重症救治上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比如關口前移,我們要想很多辦法讓輕症病人不變成重症。”

隨時待命

第三次與新冠肺炎正面交鋒,如還有疫情隨時聽從召喚

8月30日,趙建平從烏魯木齊返回武漢。這也是他作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專家組成員,第三次與新冠肺炎正面交鋒並最終取得勝利。

7月18日,趙建平從武漢飛抵烏魯木齊後一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定點醫院(以下簡稱“定點醫院”)救治患者。他將自己來到烏魯木齊的一個月時間分為三個節點,從最初的患者少,到封城篩查兩三週時的高峯,再到半個月前的確診病例零新增。

“接到通知只知道烏魯木齊有疫情,因為已經有過新冠肺炎的一線治療經歷,積累了一些經驗和能力,還是有把握的。”趙建平説,剛到達定點醫院,患者不多,治療患者和建設病房同步進行。每天早上,他會先進行病例會診,逐一討論每個病例,研判後根據病情變化決定治療方式;接着,他會去到患者病牀邊開始診治。趙建平負責的區域,是2個重症病區和4個普通病區,每天穿着厚重的防護服在病房間穿行四五個小時。

在治療中,一名92歲的患者讓他印象比較深。趙建平説,最初時,這位患者對病情的擔憂,後來慢慢對醫護人員的充分信任,最終他也順利康復出院。

“盡全力減少患者轉為重症、降低病亡率。”趙建平説,新疆的疫情與綏芬河、武漢相比有不同之處,在綏芬河,多為輸入病例,患者多為年青人,沒有基礎疾病,而在新疆,患者是多為社區感染,有年青人也有老年人,與武漢相似。但在武漢,患者是得病後才能住院,但在新疆真正做到了“關口前移”。採取的很多措施,非常到位,也非常及時,這才有效地把疫情撲滅。如及時地發現了首例病人,並且進行了相應的病人排查隔離,還有一些密接者的追蹤;如烏魯木齊進行了一些封城的措施,這樣使患者互相之間傳播的可能性大大減少。當然,最最重要的措施是在烏魯木齊進行了全民核酸檢測,把那些潛在的感染者都篩選出來,主動性強,所以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並取得勝利。趙建平説,面對傳染性疾病,永遠是防比治更重要。

在隔離的酒店裏,趙建平説,以後如果還有疫情發生,他隨時聽從組織召喚。

作為醫生

不能看着病人有症狀、有痛苦而不去解決,那是最基本的醫德

“治病最關鍵的是正確診斷,診斷對了,再對症下藥,病情一般會很快緩解,但若診斷錯誤,則會耽誤治療的最佳時間。”趙教授説。

在百度搜索“趙建平”,即可看到有網友評價趙教授診斷清楚,用藥準確,病情很快好轉。

有位經常咳嗽的患者,被診斷為支氣管炎,一發作就注射抗生素,兩年來平均每個月要打次點滴,經濟上實在承受不起,經人介紹找到趙教授。

和往常一樣,趙教授只是“望、聞、叩、聽”一番,再看看患者以前的診斷記錄,發現該患者是位哮喘病人,之前被誤診為慢性支氣管炎。在對症治療後,患者再無咳嗽症狀。

趙教授比較反感儀器檢查,聽診器是他離不開身的重要檢查儀器,“望、聞、叩、聽”是他對患者用得最多的檢查手段。

給患者看病,特別是首診患者,他多半會用聽診器進行常規檢查。“動不動就做大檢查不可取,哮喘患者通過CT等看不到,只能通過肺部聽診。”

“不能看着病人有症狀、有痛苦而不去想辦法解決。”做了幾十年呼吸科醫生,每當聽到“慢阻肺”這幾個字,他總是想到患者那無休止的咳、痰、喘、憋,活動受限,能做的只能是“望窗興嘆”,每日如此的反覆猶如夢魘揮之不盡,痛苦之狀無法言表。而吸煙,正是這種高患病率、高住院率、高死亡率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調查顯示,80%的慢阻肺患者有吸煙史。

為了進一步瞭解國內慢阻肺的發病及防治情況,國家委派了一批醫務工作者下基層進行深入調查,從基層着手為我國慢阻肺早防早治方案制定提供建議。趙建平的調查點在湖北潛江,當時篩查的2.5萬人裏40歲以上的慢阻肺病人大概有三百多個,絕大部分都集中在農村。

為了幫助農村患者從源頭上遏制慢阻肺的發展,他提議在鎮裏成立戒煙協會,由鎮長親自擔任會長,各個村的衞生院書記擔任副會長,再由村醫當監督員,定期召集煙民開宣講會。光有組織的力量還不夠,他還在各個村裏樹立起了帶頭戒煙的榜樣,用榜樣的力量真真切切地影響更多煙民。

正如他所説,“作為醫生,不能看着病人有症狀、有痛苦而不去想辦法解決,那是最基本的醫德。”正是這句話,讓人感受到了他對醫療事業的孜孜追求和對患者滿滿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