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不要錯過寶寶的“聲音傳感時期”寶寶聲音對其平衡能力 具有重要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健康

在嬰兒學會説話之前,有兩個時期,嬰兒會用自己特別的方式與處界信號聯繫,也就是“前語言方式,而在這一過程中還有一個我們所要了解的嬰兒的“聲音傳感時期”。

嬰兒只要一出生就可以聽見聲音的,而且對於家長唱歌的聲音或者是一些悦耳動聽的聲音尤其喜歡,因為家長温柔的歌聲和優美的音樂,可以用一種讓嬰兒感覺到受用的聲波傳入寶寶的耳朵中去,幫助嬰兒成功地與外界建立起聯繫。而嬰兒在他們懂得語音之前,通過這種聲音來與外界建立起信號聯繫的方式,在心理學上就叫做嬰兒的“前言語方式”。

而在嬰兒通過“前言語方式”與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兒童心理學家還發現:嬰兒大概在半歲左右,就會會進入到“聲音傳感時期”。那“聲音傳感時期”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也就是寶寶在半歲左右,就會對周圍聲響開始出現濃厚的興趣,並且學着參與到其中去模仿聲音的這一段時期。

當寶寶進入到聲音傳感時期,就會特別的喜歡一些聲音遊戲。所以家長可以根據寶寶這個時期的特點引導寶寶,在嬰兒的聲音傳感時期,可以多和寶寶玩一些有聲音的遊戲。並且多和寶寶用語言進行交流。要注意的是語言要柔美並富有韻律,比如可以讀一些兒歌給寶寶聽。

或者是給寶寶講故事,而在講故事時如果有動物出現的地方,可以用誇張的方式把動物的叫聲和表情表現出來,並且還可以引導寶寶進行模仿。

胎兒在五六個月的時候,便具備感知聲音訊號的能力了。通過聲音的感知,提升肌張力(尤其是核心肌肉)、身體的平衡能力以及柔韌度。而這些核心肌肉的作用是控制人體的姿勢與保持身體平衡。於是,我們可以簡單地通過一個人的姿勢就能對他的能量狀態以及學習能力加以瞭解。甚至,可以通過觀察情緒抑鬱的患者的姿勢,例如弓着背、拖着身體走路等狀態,而瞭解到他們內心的想法。

寶寶從出生之時起,便開始聆聽來自媽媽的聲音,並跟隨她的節奏而活動。寶寶的每個動作並非沒有意義,而是特定的活動會對應相應的聲音。例如,在聽到很大聲響的時候,由於受到驚嚇,寶寶會不由自主的跟隨聲音晃動手臂及腿;而面對媽媽的聲音時,寶寶會將頭轉向媽媽的方位。研究顯示,寶寶具有一套獨特的身體運動系統,這套系統完整而具有個性化,可以非常精準的對應説話者的聲音。這種運動與語言之間的關係稱為“串聯”,在胎兒四個半月大的時候便已形成。

專家認為耳朵的第二項重要功能是使身體保持平衡,這是由於耳朵的前庭部分與運動、平衡相關聯,可以使人做到垂直站立。而這種平衡的垂直站立對於語言的發育非常重要。

研究表示,我們可以掌握聲音能力的前提之一便是可以整合各種前庭感覺,前庭系統會對運動產生重要影響,從而驅動小肌肉產生可以被理解的話語。這就是為什麼寶寶在學會走路後可以説更多且更加順暢的話。當寶寶開始玩鞦韆或者奔跑的時候,他會突然説更復雜的話甚至唱歌。平衡能力、運動能力也會伴隨着説話能力而逐步增強。

寶寶的發音階段(出生~1歲)新生兒已會哭叫;1~2個月開始發喉音;2個月發‘啊’‘伊’‘嗚’等元音;6個月時出現輔音;7~8個月能發出“爸爸”“媽媽”等語音;8~9個月喜歡學親人口唇發音;10個月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