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剛出鍋趁熱喝
湯煮熟時,鮮味物質大量溶解,經高温揮發能振奮食慾,因此很多人喜歡趁熱喝,但其實65℃以上的飲品早就被歸類為2A類致癌物,可損傷口腔黏膜、食管粘膜的上皮細胞,長期飲用則患癌風險升高,建議先放至40℃左右再喝。
2、煮得越久越好
研究表明,壓力鍋熬骨湯1小時或瓦罐熬骨湯4小時,湯裏的鈣含量才只有 1.0~1.2 毫克/100毫升,等於100毫升牛奶的百分之一,可見含鈣量極低。
再比如排骨蓮藕湯熬2個小時,湯中的蛋白質含量是0.5克/100克,再熬2個小時也不過漲到了0.67克/100克。
因此久煮並不會增加多少營養,卻容易讓脂肪、蛋白質變質,嘌呤和亞硝酸鹽含量升高,可能對健康不利。一般家裏煮湯30分鐘左右,等食材都熟透即可。
3、大量食材一鍋燉
不是所有食物都適合一起長時間燉煮。大部分綠葉蔬菜不耐久煮,會造成90%以上的營養流失,而大部分肉類需要久煮才能軟爛好消化,因此二者不宜同時下鍋。菌類和肉類都含有較多的嘌呤,食用過量容易誘發痛風,也不宜一起久煮
4、先吃飯後喝湯
飯前先喝一小碗湯,有助於潤滑消化道,刺激唾液、胃酸和膽汁分泌,有幫助消化的作用。特別是對於肥胖、三高人羣來説,先喝湯有助於增加飽腹感,穩定血壓血糖水平。
但飽餐後喝湯可能會引起腹脹、消化不良、反酸、打嗝、血糖升高等情況。不過這也並不絕對,如果是解膩、解酒的湯,也可以適當在餐後半小時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