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收養72個棄嬰,這位貧苦老人獨身帶大這羣孩子,一養就是半輩子
最近看到一個很讓人唏噓的熱搜:一個全職帶娃的網紅奶爸,帶了一年孩子後,和妻子離婚了。
媽媽做起來似乎理所應當的事,爸爸只做了一年就堅持不住,甚至以離婚收場。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帶孩子是一件多麼累的事。
餵奶、換尿布、哄孩子睡覺……這些事沒做過的人看起來簡單,做過的人卻只覺得精疲力竭。
他們的父母或是無可奈何,或是無情棄養,而她,一個都不嫌棄,通通撿回去,養大成人。
而最近,她迴天上去了。
陳光靜的一生,簡單而純粹。
1940年,她出生於温州蒼南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教師兼醫生,卻篤信佛教。
受父親影響,她從小就對佛道有着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嚮往之心。
14歲那年,她在鳳凰道院出家,苦志修行,她的姐姐則信了佛。
1984年,她拿出了畢生積蓄三萬多元,全部投入建造三台道院,成了這個小小道院的住持。
三台道院建在南雁蕩山上,二層的仿古建築,坐落在深林之間,觀前是溪水潺潺,觀後是壁立千仞。
陳光靜以為她會在山林古院間過完潛心修道的一生,卻沒想到,本該孑然一身的她,卻跟孩子有了斬不斷的牽絆。
孩子穿着一條肥大的破棉褲、一件破絨衫,可以想見父母在絕望的情況下把他遺棄在這裏。
當地的人們圍觀了兩三天,但孩子一直無人問津,後來有人把孩子抱上了三台道院,他覺得佛寺道院都是行善積德的地方,不會不管這個孩子。
這時候,三台觀裏除了陳光靜,還住着她的三個徒弟。
她們收養了這個孩子,按照他的來處,將他取名為“拾送”。
拾送在這裏生活習慣之後,她抱着孩子去醫院做體檢,發現左右心室之間有穿孔,手術費用需要兩萬元。
1994年,這無疑是一筆鉅款,陳光靜沒有辦法,總不能放棄一條生命,就把孩子的故事寫下來,在道院裏向來燒香的信眾募捐,後來又得到了政府救助,手術順利進行。
他偶爾會回來探望陳光靜,雖然陳光靜説他“沒出息”,但大家都知道,能看着他平安健康地長大,已經是她最大的心願了。
三台道院收養了一個棄嬰的事在當地傳揚開去,沒多久,一個出生才一個多月的女嬰被悄無聲息地遺棄在道院門口。
孩子躺在她母親的一件破衣上,裏放着52元錢和她的生辰。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棄嬰出現在這裏,同樣的事在接下來的20多年裏,發生了很多次。
有的孩子腦部有頑疾,不能從事體力勞動,還有的孩子行動不便。
陳光靜先後幫助了70多名棄嬰,如今最大的已經30來歲,最小的只有10歲,三台道院裏孤兒最多的時候有19個,其中大部分是女孩或者患有疾病的孩子。
然而,帶孩子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一開始,還有幾個徒弟幫忙,後來他們也都紛紛下山了,道院裏只剩下陳光靜一個人。
夜裏經常是很忙的,晚上要起牀三四次,看看孩子們的牀鋪,給他們吃奶撒尿,為了照看孩子,經常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牀鋪周圍還要用沙袋圍起來,像一個個小枕頭一樣,都是她親手做的,怕孩子從牀上掉下來。
她和孩子們一起開闢菜地,吃的也非常簡樸。
木耳金針菇豆腐乾香菇都算是不錯的菜,更多是吃鹹菜。
南雁盛產楊梅,山上隨處可摘。吃過的人都知道,楊梅吃幾顆還算鮮甜,吃多了容易倒牙。
可有幾年時間,楊梅是道院裏這老老小小的主菜。
錢都拿去給孩子治病了,經濟困窘,只能吃這不要錢的楊梅,還把楊梅曬乾當菜吃。
後來她的善舉傳揚開去,漸漸有一些公益組織和好心人過來捐贈,她們的生活才好了一些,但開支還是緊張的。
儘管如此,陳光靜還是堅持讓孩子們上學,“現在和以前不同,沒有文化是不行的,不能耽誤這些小孩,一定要讓他們讀書,最好考上大學。”
孩子們上學,每天都要很早起牀,陳光靜起的比他們更早,每天清晨4點起牀,5點準時叫醒每一個孩子,一個個幫他們穿衣、洗臉、梳頭,然後送他們上學。
“鞋子經常要買,孩子上學要爬山路,沒多少時間就要穿壞一雙,這裏的花銷就很大!上學乘車來回還要花4塊錢!”原本應該物我兩忘的出家人,為了孩子們的生活,只能精打細算起來。
後來陳光靜年紀大了,當地的福利政策也越來越成熟,三台道院再有新的棄嬰,都被福利院相關部門接收。
她離世的時候,三台道院還有四個小朋友,廟裏的高圓道長也是在陳光靜身邊長大的棄嬰,她準備繼承陳光靜的遺志,將四位小朋友撫養成人。
她從來沒有怨憤過拋兒棄女的父母們,聽到孩子們説出憎恨的話,她也會勸解她們:“十月懷胎也是很辛苦的,至少他們給了你生命。”
這個瘦瘦小小的老人,用了半輩子的時間,把72條生命留在人間,支撐起這些孩子的一生,讓他們有了感受世界的機會,也讓我們,看見了什麼是真正的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