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跟誰親有預兆,錯過親子關係培養,不要怪孩子不喜歡你
現在多數寶媽是知識女性,他們比父母那一代人,擁有更科學的育兒知識儲備。養娃過程中遇到棘手問題,用手機、電腦查一下,就能找到一些經驗分享,雖然家庭教育沒有固定的版本,但能夠給寶媽媽一些參考。
01
兩個寶媽的經歷
母子分離
寶媽小金自從生下寶寶後,除了月子裏讓婆婆幫忙照顧一個月,其他時間都是親自帶,寶寶斷奶前一直在媽媽身邊。
後來,小金查出患上子宮肌瘤,需要去醫院做手術,過年時把寶寶送到老家,因為疫情的原因,寶寶跟着奶奶待了幾個月。
小金在醫院住院手術了,本來住院七天左右就可以了,因為疫情,醫院要求必須隔離治療,要住院14天,不允許回家,吃住均在醫院。
疫情緩解後,小金急忙把寶寶接了過來,寶寶怎麼也不肯跟小金睡,整天嚷着要找奶奶。
親自帶娃
另一位寶媽小君,則有不同的經歷,她產後請婆婆過來幫忙,家務、打掃衞生、做飯等事物由婆婆來做,寶寶一直小君在帶,純母乳餵養,寶寶睡眠比較淺,很小的聲響就會把寶寶驚醒。
一天的時間過得很快,上午給寶寶玩玩具、看黑白卡、讀繪本、做被動操。中午飯後給寶寶餵奶、親子互動、唱兒歌等。晚上給寶寶洗澡、餵奶、哄睡、換紙尿褲等。
總之,寶寶養成的習慣挺好,有安全感,不哭不鬧。小君見證了寶寶的成長,從趴着、抬頭、翻身、坐起,到辨人、微笑……雖然日子過得很累,但是也很幸福。
同樣是帶娃,兩個媽媽擁有不同的經歷,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關係差別很大。這也是寶媽不管再難、再累,也想把孩子留在身邊的原因。畢竟是從自己身上分離出來的“心頭肉”,她們願意為孩子無怨無悔地付出。
02
親子分離有何影響?
在古代及過去,女性總是賢妻良母的形象出現,她們在家相夫教子,家庭就是她們一生奮鬥的“戰場”。後來,女性跟男性一樣接受教育,走向社會,成長社會上的角色。
母親是孩子的重要依賴,而嬰幼兒時期是一生重要的基礎,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黃金時期。
有的女性事業心強,成為女強人而缺失了母性,由於過分關注職場價值,忽略了親子相處的重要性,家庭角色與職場角色出現失衡,得到了現實利益,卻丟失了做稱職母親的責任。
03
母愛缺失不醒悟
有一個媽媽在一家醫院做護士長,產下寶寶後沒出月子就把孩子丟給婆婆帶,生怕自己的“官位”被人頂走,沒時間哺乳就給寶寶喝奶粉,遇到下夜班沒時間回家,就住在醫院的宿舍,孩子大一點沒時間給孩子做飯就點外賣。
有時候科室的護士給送點禮,如化妝品、牛奶、玩具等。孩子小時候可沒少喝牛奶、飲料,後來孩子查出性早熟。但是,寶媽仍然沒有醒悟,事業比生命更重要,孩子治療的事情就丟給婆婆和丈夫。
由於對自己嚴苛的要求,讓手下的護士苦不堪言,有人剛下夜班,第二天不能回家睡覺,還要在接受培訓、開會,連護士就大呼,真不把護士當人看,如果再這樣下去,非得出人命不可。有的護士不堪忍受,直接選擇離職,或去其他醫院,或選擇換行業。
04
母愛是孩子的世界
很多寶媽不知道,孩子幼年兩樣東西不能缺失:一個是豐富的語言交流環境;另一個母愛圍繞的温暖。如果缺乏這兩項,孩子的生命可能只遊離在底層,而無法突破無限潛能。
有很多小孩患上自閉症,絕大多數的患兒在童年曾與媽媽分開過一段時間,他們童年最親的人並不是父母,而是家中的老人或保姆。這樣的孩子有一些特徵,可能從小管理比較嚴格,或太寵溺,事事被包辦,缺乏有效的交流與互動,使小孩的心智沒有得到正常發展。
心理學家阿德勒説過:所謂母親的技巧,我們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
心理學家阿德勒説過:所謂母親的技巧,我們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
如果嬰兒跟媽媽分離時間過長,就會深受傷害,其想象力也會停滯。他們與媽媽的相處關係、母親與其他養育者的差別以及嬰兒的能力,就形成了對媽媽的固定形象。
當媽媽離開的時間達到嬰幼兒承受極限,即使媽媽事後歸來補救,嬰幼兒的創作無法修復,其心理發育已經出現斷層。
因此,寶寶失去母親,等沒了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