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普遍都受到家人的寵愛,可如果一味寵愛下去,不去幫孩子樹立規矩,不訓練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時間長了,不僅會對孩子成長不利,還會讓父母自食其果。那麼,孩子怎麼就算被寵壞了呢?看看以下孩子被寵壞的10大表現,父母來對號入座,看看自己家孩子中了幾條吧。
1.從來不幹家務,事事依賴別人
被寵壞的孩子大多在傢什麼都不幹,因為他們一直以來所有的事都有人幫忙做。在孩子應該自己動手吃飯的時候,有家人替他拿起了勺子;在他應該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有家人替他穿上了衣服;在他應該自己搭好積木的時候,有家人替他搭上了;在他應該自己背書包上學時,又有父母幫拿着。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自己不長大,而是父母根本沒給他們機會長大。
2.經常亂髮脾氣
被寵着的孩子從小無論提什麼要求,父母都會盡量滿足,比如在孩子小時候他想要什麼玩具,父母都給買,如果不給買,他就會撒潑打滾,在大街上讓父母難看,很多父母忍受不了了就會給買,等他再想要時他還會採用將之前的策略,因為他知道他哭、撒潑都是有用的。時間長了,孩子的慾望越來越大,父母不能事事滿足的時候,孩子就會爆發脾氣。被寵壞的孩子不只是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時會發脾氣,就算父母哪裏做的不合心意,他都會選擇發脾氣。
3.任性驕縱,沒有規矩
做人不能沒有規矩,如果沒有規矩,每個人都任性胡為,這個世界就亂套了。而規矩的樹立是要從小培養的。如果一個孩子在家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吃飯的時候一邊跑一邊吃,還把食物吐得到處都是,出門在外大聲喧譁,亂翻別人的書包,逢人不知道打招呼還頤指氣使,這就是被寵壞的表現。因為家裏人沒有要求過他,沒有告訴他這些規矩。
4.做事總要談條件,還要挾父母
如果孩子被父母寵壞了,一直以來他都在索取,從來沒有付出過。所以孩子會覺得他要什麼都是應該的,而如果父母要求他們做什麼事,不然不做,不然就談條件。比如,如果要讓我好好吃飯,那就得買玩具;如果要讓我自己穿衣服,那就得給我買好吃的;如果讓我上興趣班,必須給我玩遊戲等等。如果孩子出現這些特徵,父母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付出過多,是否需要收斂一下,讓孩子知道這些事都是他應該做的,是沒有條件可講的。
5.自私冷漠,從不關心別人
身為父母,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知冷知熱,在自己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不要鬧,能夠給自己一點安慰。而如果是被寵壞的孩子,一直依賴都在理所當然享受家人的關心和愛,卻忘了自己也要去關心別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很容易自私,不希望別人拿自己的玩具,也不希望自己的媽媽去抱別的孩子。如果父母一味付出,全心全意、盡力去滿足孩子的需求,卻從不引導孩子也去幫自己做事,比如媽媽累了,你要給媽媽捶背,要和媽媽一起打掃房間,要和媽媽一起洗衣服。如果孩子沒有接受過這種訓練,他無法理解別人的辛苦,也做不到關心他人。
6.不懂得與人分享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隻有一個孩子,父母會把所有好東西都給他,比如家裏有好吃的,先緊着孩子吃;一家人看電視,永遠是孩子想看哪個頻道就看哪個;家人幾乎不買新衣服,孩子的新衣服卻穿也穿不完,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所有人都該讓着我,這一切都是我的。其實,在孩子四歲的時候,父母必須教會孩子學會與人分享,家裏吃飯,比如父母先動筷子,如果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要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否則就不會有小朋友願意和你一起玩了。
7.總是使喚別人做事
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被家長寵壞的孩子,出去了總是使喚別人,“那個誰誰誰,你把這個給我弄一下”,在家裏時他們會指使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奶奶,我要吃雞腿,你給我做”“媽媽,給我穿衣服”“爸爸,我要你揹我走”。這就是被寵壞的結果,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眼裏根本沒有別人,更沒有長幼有序的意識。
8.對父母愛搭不理
我們知道《弟子規》裏有一句話叫“父母呼,勿應緩”,意思就是對於父母的呼喚,孩子應該立即做出回應,不要讓父母等候,在深一層就是對於父母讓做的事應該積極去做。可是如果是被寵壞的孩子,就會對父母的話完全置之不理,比如媽媽説別看電視了,他繼續看,媽媽説別玩手機好好吃飯,他還接着玩。這就是被寵壞的表現。對於這種情況,父母必須説好,如果你不聽話,我就會沒收手機,或者關掉電視,孩子倘若置之不理那就執行,一定不能説了又不做到,那自然在孩子心中沒有威信,他更不聽了。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幼兒教育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贊、轉發,是對我最好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