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茱莉
前兩天,一位好友發朋友圈表示:想到孩子的教育就焦慮、茫然。
顯然,雙減對我們的影響,剛剛開始。
有人迷茫。
有人用力過度。
下面這位來自湖南長沙的蔣先生,因為陪孩子學習,連續幾天大發雷霆,隨後,開始出現胸痛症狀。
去醫院就診,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要接受介入手術,疏通血管。
醫生表示,蔣先生情緒的巨大波動,是疾病發作的主要誘因。
新聞一出,引發無數網友共鳴。
其實,焦慮和過度反應源自對未知的恐懼。
如果我們對學習的本質多一些瞭解,或許能淡定許多。
今天,我們就從輔導孩子的角度切入,來聊聊家庭教育的關鍵點。
01
看懂小學成績的欺騙性
你身邊或許見過這樣的小孩。
他們小學成績一直不錯。
低年級時,每門基本都能考滿分。高年級了,也能門門考九十大幾分。
然而升初中後,成績突然就跳水了。
家長慌了,問:到底怎麼回事?
北京重點中學教師於曉冰在《減法教育》一書中,解讀過這種現象。
如果你留心觀察會發現,小學階段絕大多數考試,範圍都很明確。
老師帶着學生們反覆練習。
考試時,把老師劃定的那些固定知識點,照葫蘆畫瓢,在卷子上再寫一遍,基本就能得高分了。
中學以後完全不同。
比如,初一就不只考初一的知識,而是考整個小學加初一的內容。
初三考的是整個九年義務教育的內容。
高考,考的是整個十二年的內容。
考察範圍越來越大,涉及到的知識點也變得更散亂、更復雜。
那些基本功不紮實的孩子,考試成績出現大跳水,也就不意外了。
説白了,小學時候,同樣考高分,質量完全不一樣。
一個孩子平時不好好學,快考試時突擊下,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另外一個孩子,平時紮紮實實學,課外閲讀量可觀,小學階段的考試,就很難顯出他的優勢。
一旦考試的範圍擴展開來,無法臨時應對,這兩種學生的真實能力就完全暴露出來了。
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這給父母的警示是什麼?不要太過關注孩子小學階段的成績,而要引導孩子關注學習本身。
眼光看遠一點。
陪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平時紮紮實實做好閲讀拓展。
允許孩子學得慢一點。
只要每一步都踏踏實實,總有一天,你會看到驚喜。
相反,長期只關注孩子的某次成績,做錯的某個題目,甚至不惜敗壞掉孩子的興趣,真正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02
日積月累,真的很重要
我表姐家的兒子,成績一直很穩。
某次班會上,被老師拎上台,要他分享下,為啥成績一直這麼好?
他憨憨地答:我也不知道啊。
讓老師哭笑不得。
我認為,我是知道答案的。
他現在讀初二了,從未上過任何補習班,但他超級愛讀書。
日常溝通中,發現他對哪方面感興趣,表姐就給他找哪方面的書。
各種書和雜誌,買的借的,加一起一年能讀近千本。
而且,表姐時不時會向兒子“請教”,聽他分享讀書感悟,或者聽他複述某個喜歡的故事段落。
這個過程中,讀過的書,就慢慢融匯到他的知識系統,成為他的寶貴儲蓄。
堅持閲讀,堅持拓展課外知識,其實是很多學霸的共同點。
於曉冰老師講過這麼一個英語學霸的例子。
不管啥樣的選擇題,題目讀完的瞬間,這位學霸就能找到正確答案。
同學問,何故?
答:“感覺。其他選項讀起來硌牙。”
因為經常觀看英文原版動畫、電影,經常讀英文原版小説,有大量、優質的語言輸入,於是就形成了傳説中的“語感”。
這就是學霸們的秘密。
當然,這背後少不了父母的託舉。
就像前不久,《中國詩詞大會》上令人驚豔的那個北京小學生。
她叫鞠昕桐,今年10歲,但已經有1919首詩詞的儲備量。
鞠爸爸表示:
“家裏幾乎每個地方都放着國學類的書籍。沙發、書桌、餐桌、牀頭、廁所都有,隨時可以閲讀。”
不僅如此,爸爸還會陪着女兒一起寫詩,玩詩詞遊戲。
整個過程,完全不需要催逼。
甚至不需要花多少時間,每天幾分鐘,十幾分鍾都行。
重要的是,堅持,堅持,再堅持。
一點一滴累積。
慢,就是快。
03
設立目標,並積極反饋
清華大學學者劉夢霏,曾專門研究過網絡遊戲的魔力。
她發現,網絡遊戲總會給玩家設個目標,每完成其中一個小目標,立刻給“糖”:
要麼是經驗值,要麼是徽章,要麼是武器裝備。
反正,你總能快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收穫。
這就是遊戲的迷人之處。
陪孩子讀書,也完全可以模仿這一點:給孩子設立目標,並爭取給他們清晰、即時的反饋。
這個目標當然要是長遠的。
以孩子學語文為例。
長遠目標就不該是下次考試得多少分,而是真正培養出孩子的閲讀興趣和鑑別力。
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在尊重孩子喜好的基礎上,擴展閲讀範圍。
不論國內還是國外的,不論古代還是現代,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歷史、地理、哲學,都可以嘗試涉獵。
緊跟時事的報刊雜誌也非常好。因為跟身邊的事息息相關,更容易引發孩子的興趣和思考。
當然,不要奢望一口吃個胖子。
只要孩子有一點努力的表現,就立即給孩子積極反饋,這樣可以幫孩子保持動力。
附送一些好用的話術,來自育兒專家羅靜博士的推薦:
- “我發現你……,這就是……”
比如:“我發現你今天寫字非常投入,作業速度都快很多,這就是專注的魅力!”
- “我都不敢相信……”
比如:“我都不敢相信你能做出來這麼難的題目,我都不會做!”
- “謝謝你……,讓我可以……”
比如:“謝謝你的分享,讓我可以聽到這麼精彩的故事。”
- “你是怎麼做/想到的?”
比如:“這麼精彩的比喻句,你是怎麼想到的?”
總之,幫孩子學會,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值得慶祝。
04
鼓勵孩子獨立思考
心理學者羅玲指出一種怪現象,就是很多小孩看起來很刻苦,總覺得他應該學到很多了,可成績卻總是不見起色。
比如,一些孩子,筆記寫得特別漂亮、工整,但是成績卻差強人意。
很多看起來很用力的中等生,只是在機械地做着大人要求做的事,內心卻並不在乎:我所學的好在哪裏,哪個地方有趣,我還想要知道什麼……
簡單説,就是缺乏思考。
學習之於他們,不過是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育兒專家都不建議過早地送孩子上補習班。
因為補習班基本就是直接給孩子解題套路和答案,孩子照着做就行了。
久而久之,孩子產生依賴,自主思考的快樂和能力,也都被抹殺掉了。
怎樣養出一個愛思考的孩子?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比如,在孩子好奇地向你提問時,最好能快樂地回應,“真是一個好問題!”然後陪孩子一起去查找資料,尋找答案。
孩子求助某個數學問題時,更不要立即給他步驟和答案。最好帶他回顧學過的知識點,鼓勵他利用好草稿紙,自主地尋找答案。
自行探索得到的答案,和大人直接提供的答案完全不同。
習慣了自行去找答案的孩子,才能積累“我可以攻堅克難”的鬥志,逐漸建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簡言之,日常生活中,就要少替代,多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允許他有探索、犯錯和反思的空間。
孩子的思考過程,遠比答案更重要。
05
發揮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心理學有句話: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事,更重要。
父母的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自然而然且深刻的。
比如,一個朋友是學心理學的,她經常會在閒聊時,跟女兒科普心理學知識。
某天,女兒要參加學校組織的話劇表演,台詞太長,總背不住。
她在安撫女兒後,跟女兒講起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朋友告訴女兒,一段一段地背。
背住5分鐘後重復一遍,20分鐘後重復一遍,1小時後,9小時後,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再重複一遍。等你上台表演時,想忘都忘不了。
女兒照着做,果然見效。
她很愉快地感受到了心理學的魅力。
如今,小姑娘剛讀六年級,已開始涉獵心理學、哲學,並能運用心理學原理,去開解自己身邊的同學了。
當然,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影響孩子的方式。
我請過一個幫忙做飯的鐘點工阿姨。
她自己沒什麼文化,卻有個讀名牌大學的學霸兒子。
我一度好奇,她是如何教兒子的呢?
某天,我隨口提起某道菜好吃,她就認真地查資料,非常仔細地在筆記本上寫下那道菜的烹製方法。
那一刻我就明白了,她這種踏實做事的態度,必定也早“傳”給了她的兒子。
説到底,養孩子,不必總盯着別人如何做。
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做好自己就夠了。
你擅長什麼,喜歡什麼,你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哪裏,
你就能在哪方面深刻影響到你的孩子。
06
最後,附上人民日報分享過的有效方法,可以轉發和孩子一起學一學。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祝所有小朋友,都能夠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 End ——
作者:茱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