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前幾天,在遊樂場裏遇到這樣一幕:

一個 4 歲左右的小男孩正玩得開心,等在一旁的媽媽接到一個電話後,衝孩子喊:寶貝,我們得走了。

小孩兒根本沒搭腔。

媽媽又催。

孩子依然捨不得放下手裏的玩具,只是抬起頭,央求到:

媽媽,我想再玩 10 分鐘!

媽媽沒好氣地説:不行!走!媽媽等下有事呢!

哪知孩子的倔脾氣上來了,一邊扯着嗓子尖叫,一邊雙手死死抱住遊樂場裏頭的一根柱子。

大庭廣眾之下,母子倆就跟一根柱子較上勁了。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圖片來源:電視劇《大小謊言》

起碼折騰了小 20 分鐘,孩子估計也是沒力氣了,媽媽才滿頭大汗地拖着孩子狼狽離開了。

我在邊上看得都累。

這種情況在育兒中並不少見,比如:

該吃飯了,你喊半天孩子不理你;

該跟小夥伴説拜拜了,你叫半天孩子不動身;

該關掉電視寫作業了,你催半天沒進展……

孩子嘴裏可能同時還撒嬌着:媽媽,再等下嘛。

總之,要求孩子從一個狀態切換到另外一個狀態,好像特別困難,特別不容易配合大人。

這種時候,怎麼辦?

答案是,分情況,有技巧地應對。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圖片來源:電影《看上去很美》

情形一

如果孩子正玩得盡興

就像文章開頭的那個小男孩一樣,我們換位思考下。

好比説,你正玩得嗨,突然有人説「停下,不許玩了」,你能開心嗎?

記得我小時候,跟小夥伴玩膩歪了,只要我媽不喊我,我能在小夥伴家住一個星期不帶想家的。

所以,當我們單方面的、毫無商量餘地的要求孩子立刻馬上停下游戲,其實很不人道。

不僅不人道,還很容易傷害孩子的專注力。

怎麼講呢?就是當孩子玩得特別投入的時候,一定是他們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

盡興地玩 = 專注地玩。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影子在奔跑》

如果這時候,父母突然跳出來、粗暴地破壞掉孩子的興致,就等於是在破壞掉孩子專注力養成的絕好時機。

這個損失着實有些大。

等你家娃上了小學,你就會知道專注力對於學齡期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為了不破壞孩子的興致,下一次如果孩子正玩得 happy,而你需要帶孩子離開了,那麼 請給孩子留出一個準備的時間。

比如提前告訴孩子一句:

  • 玩完這個玩具,我們就得走了

  • 看完這本書,我們就得回家了

  • 再給你 10 分鐘,我們就必須離開了

若你給了孩子這個緩衝時間,那你只需要安靜地多等十分鐘就好(頂多過程中多提醒兩次)。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圖片來源:電視劇《你好媽媽,再見!》

若你不給孩子這個緩衝,很可能你不得不要跟孩子多對抗 20 分鐘、30 分鐘,甚至孩子會跟你慪氣慪半天。

顯然還是前一種方法更合算。

情形二

如果事情非緊急

跟第一種情況略有不同,就是孩子需要切換狀態了,但又不那麼着急。

比如,你家定的睡覺時間是晚上 9 點——並不是説到了 9 點鐘不睡覺就會有多麼嚴重的後果,而是在你的觀念裏,9 點就「應該」是休息的時間。

眼看着要到點了,該洗漱上牀了,你家娃卻還沉浸在某個遊戲活動裏。

面對你的催促,小傢伙一遍遍敷衍道:我等一下就洗……怎麼辦?

我家前兩天就遇到了這種情況。

當時我兒子正窩沙發上看書,我看了一眼時間,要到點了,就開始催他洗漱。

他「嗯」了一聲,沒動。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圖片來源:電影《非常主播》

我又催,一股負面情緒騰地就從心底湧上來了。

我忍着,眼睜睜看着小夥子在沙發上動彈了兩下,東摸西摸了一番,還是沒有要去衞生間洗漱的意思,於是開始忍不住嘮叨起來:

「你這麼慢,等下又搞到好晚睡去了!」

「連着幾天都這樣,休息不好會影響身體的!」

説到這裏發現兒子的表情不太對,我趕緊剎車。

其實我兒子天生就是慢條斯理的孩子。

他那個不緊不慢的步調,擱急性子眼裏真的夠拖沓的。

但每天該做的事他都做完了,每晚基本也都能在 9 點多一點的樣子洗漱完畢。

我很快意識到,是我藉着「催促和管教」孩子的名義,在傾瀉我的焦慮。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圖片來源:電影《如晴天,似雨天》

因為在訓斥兒子之前,我剛跟朋友通完電話,她抱怨她家兒子生活習慣不好,人瘦,個子也不夠高,最近視力還查出了問題……説實話,我也跟着上火了。

規定孩子 9 點一定要上牀睡覺,這是我的「規矩」。

在我的邏輯裏:如果孩子睡不夠,就會影響長高,影響大腦發育,影響身體素質,所以孩子「必須、應該、不得不」在 9 點鐘完成洗漱的動作……

一旦孩子沒能卡着點去切換行動,我就會因為想象中那些糟糕的後果而抓狂。

説到底,不是孩子真的行為有問題,而是我自己那些執念困住了我自己。

孩子晚十分鐘洗漱,就一定會導致我想象中的那一系列問題嗎?顯然並不。

相反,倒是我因此向孩子施加的一系列催促、訓斥,給孩子的負面影響可能還要大一些。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圖片來源:電影《看上去很美》

想明白這一點,我就變得平靜起來。

如果你家孩子本身也是慢性子,他們或許看上去從一個狀態切換到另外一個狀態的時候不夠快、不夠利索,顯得有些磨蹭。

那或許你最需要做的,只是 在提醒過孩子以後,消化好自己內心的波瀾,然後等一等,再等一等。

情形三

如果孩子每次切換狀態都很難

脾氣倔得要命……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就是你的孩子每次切換狀態都很艱難,甚至很激烈,這種情況會比較複雜。

比如,你跟孩子説「我們現在得要離開了/結束了……」,孩子可能就開始耍賴:媽媽,我們再玩 10 分鐘吧。

然後 10 分鐘完了,再一個 10 分鐘。

10 分鐘完了再 10 分鐘,你若真要強行帶走孩子,孩子便撒潑打滾給你看。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我身邊一個媽媽就養有這麼一個「熊孩子」。

她説,每次帶孩子出去玩,就很難再把他帶回家。

不管是去遊樂場,還是去朋友家做客,都特別難帶回家,好説歹説都不行!

首先得要肯定,這個孩子他的自我意識很強。

當他的需要和外界提供的環境不那麼一致的時候,他就會説不要。

國外有項研究甚至發現:

比起乖巧聽話的孩子,這種脾氣特別倔的小孩長大後取得成功的幾率更高。

如果我們特別粗暴地對待這種孩子,反倒會打壓孩子的自我意識,導致孩子自卑或過度逆反。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反之,如果我們一味妥協,乾脆聽之任之,孩子也可能形成囂張跋扈的性格,以後容易遭遇人際關係上的困難。

那該怎麼應對更合適呢?

比如這個案例中媽媽所提到的這種情況,孩子不可能一直都在遊樂場玩不回家吧;或者孩子去了別人家做客,不可能一直賴人家家裏不走吧。

這個時候,就涉及到父母如何給孩子立規矩的技巧問題了。

我也見過身邊的孩子,一到外頭玩就不願離開的情形。

比如有個小朋友到我家做客,時間到了該回家了。

那這個媽媽就跟孩子商量:我們現在回家好不好呀?

孩子不願意,要求再玩會兒,媽媽就妥協了。

等了一會兒,又跟孩子好言好語勸導,可是孩子仍然不聽話。

這個時候媽媽惱了,就説: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啊。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這個媽媽的處理方式很有代表性,我們看到,這個媽媽似乎不太擅長去做那個拍板的人。

更好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

你可以民主地去跟孩子約好,玩多久回去。

並且時間快到的時候,提前提醒孩子,好讓孩子有一個緩衝的時間。

但是時間到了,就別再去問孩子「我們現在回去好不好了」。

也不需要去跟孩子解釋什麼,或者奢望孩子能心甘情願地配合我們。

我們只需要温和但是堅定地告訴孩子:

10 分鐘到了,我們現在該走了。

這個時候,一些孩子會不樂意,一些孩子甚至會大哭。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我們不要把孩子的哭鬧看成是故意説話不算話呀、刻意跟我們對着幹呀、不懂事呀之類。

哭鬧只是孩子處理他們自己內心情緒的一種方式而已。

所以,我們堅持我們的原則,但是理解孩子釋放情緒的需要。

比如,我的孩子哭,我就去抱住他,不批評他不該哭,就允許他哭。

就在他的哭聲中,帶着他跟鄰居説拜拜,這樣簡單幹脆地去處理,就很好,也很有效。

這裏我想特別指出一點,即:

一個小小孩的意願當然需要被尊重,但同時他們也需要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力量,以及父母所設定的邊界,這同樣會讓他們感覺到安全。

也就是説,在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以及只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上,我們可以給孩子自由做主的空間。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06 字。

轉載請註明: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