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過後牢記這5件事不能做!堅持“5個一”,一年都不生病
清明正確養生,一年都不生病。
清明節剛好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此時萬物皆顯,草木吐綠,清潔明淨,就連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到了清明,氣温變暖,降雨增多,中醫認為人應四時,春季萬物生長,機體也是如此。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主任王長松近日在接受南京晨報採訪時介紹,清明節氣之後,氣温逐漸回升,陽光變得沒有以往那麼和煦,長時間曬會讓體內生熱氣,肝火旺盛,所以這個節氣裏尤其要注意養肝。
清明節,預防這4類疾病!
王長松提醒,清明節左右易出現4類疾病。
1、傷風感冒
清明時節乍暖還寒,雨水增多,容易滋生細菌、病毒。出門]注意保暖,以防傷風感冒。
2、心腦血管疾病
陽氣生髮,氣温一時下降,導致血壓升高。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3、腹瀉
清明時期出現腹瀉的幾率也很高。如果一旦出現腹瀉,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消耗體力,補充水分,隨身攜帶黃連素、保濟丸等藥物,輕微的腹瀉只要一兩餐不吃就可治癒。
4、過敏
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過敏體質者應避免接觸可能引發過敏的環境,戴上口罩。飲食上也要注意,不要吃蝦蟹、牛奶等容易過敏的食物。
另外還需當心一些帶刺的草和草叢中的昆蟲,最好穿長袖衣褲及長靴,避免擦傷皮膚。
清明過後,養生牢記“5個忌”
1、忌靜
清明時節,自然界陽氣生髮,養生重點在養陽。因此,清明養生宜動不宜靜,不可閉門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要多外出活動。
2、忌濕
清明,正是冷空氣與暖空氣交替相遇之際,空氣濕度明顯增大,正是風邪入侵,濕氣較重的時節。應多開窗通風。
3、忌凍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雖然清明節後温度升高,但是不能立即減少衣物,尤其是老人。
河北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袁曙光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老人下肢微循環較差,如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因為循環障礙多併發下肢壞死,更應注意“春悟”的重要性,重點要捂腳、腿,繼續穿一段保暖性好的棉褲,不能隨意過早脱去厚棉襪換上薄襪子,也不要過早穿單鞋。
4、忌酸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脾胃科副主任醫師史海霞2015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春季生東風,肝氣旺盛,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此時宜減酸增甘,調養脾胃。可食用大棗、蜂蜜、枸杞、蓮子等甘味食物。
5、忌鬱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主任王長松介紹,整個春天都對應於我們的肝。肝最喜歡調達舒暢,它害怕鬱悶,害怕生氣。因此這個時候大家要採取一些措施來舒暢我們的肝氣,保證心情的舒暢。①
此外,清明節,大家要防止思念過度,悲傷過度,特別是老年人更要注意。
清明過後,養生堅持“5個一”
1.一杯熱茶——清肝明目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楊力2014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清明後多喝清肝明目的“菊杞茶”。春季很容易出現眼睛乾澀、目赤火熱的症狀。這是因為春天肝氣上升,肝主眼,很容易肝火旺。菊花枸杞茶是一款清肝明目效果很好的飲料,枸杞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菊花疏風清熱、平肝明目。二者結合,可謂是清肝明目的最佳搭檔了。
2.一道涼菜——清熱解毒
北京朝陽醫院沈雁英教授2011年在健康時報刊文建議,清明節也是踏青的好季節,很多朋友喜歡採些路邊的野菜。野菜性偏涼,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其中,馬齒莧是最流行的,不妨一試涼拌馬齒莧。
馬齒莧中含有較多草酸,和鈣結合會形成不能被人體吸收的草酸鈣。因此,把採來的馬齒莧去掉根和老莖,洗淨後需用滾開的水焯大約一分鐘再撈出來,並切段放入盤中。吃時可以拌些蒜泥,再加上醋和姜,這樣會起到驅寒的作用。
3.一個好覺——神志舒暢
河北省唐山中醫院內分泌三科主任李鳳紅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春天重在生髮,不能總睡覺來阻礙身體氣機的生髮,為了適應陽氣生髮的規律,人們應適當晚睡一點兒、早起一些,舒緩形體,以使神志隨着陽氣而舒暢怡然。⑥
一般來講,應在23時左右睡覺,7時左右起牀。
4.一個穴位——預防感冒
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謝煜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清明節後,春風正盛,加之春寒未退,體虛之人不免驟感風寒,易出現惡寒、頸項痠痛、鼻流清涕等不適。揉揉我們背上的風門穴,有抵禦“寒食東風”之效。不但能夠祛風散寒以解表,還可調肺衞以使人體重新獲得抵禦風寒外邪的能力。
位置:風門穴處於上背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正坐位,低頭時可於頸項後正中線摸到最高突的一椎骨,並可隨脖子轉動,是為第7頸椎,往下循摸,數2個凸起骨頭,即是第二胸椎棘突),旁開1.5寸(除大拇指外的四指並起的寬度為三寸,取這個寬度的一半即為1.5寸)。
方法:按摩時用指柔法,將手拇指點按風門穴上,用力按揉至微微痠痛感,每次約10~15分鐘。
5. 一次踏青——增強免疫
清明節踏青,處處生機蓬勃,置身山水間遠眺,眼內睫狀肌舒張鬆弛,眼球屈光調節肌肉放鬆。老年人應多出去活動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活動活動胳膊腿兒,不但增強抵抗力,也能陶冶性情。
綜合:健康時報、養生中國
編輯:曹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