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腦部遭遇戰”,助力腦動靜脈畸形患者成功擺脱疾病
(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 邱越 實習記者 喬芮)8月28日,剛做完Ⅴ級腦動靜脈血管畸形治癒性切除手術的餘先生已經可以下地在走廊行走,恢復情況良好。他的主刀醫生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杜世偉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餘先生手術之後沒有新發的神經功能損傷,功能一切正常,基本可以説他已經擺脱了這個疾病。”
8月28日,餘先生在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走廊行走。 受訪者供圖
患者11次介入手術後又進展
今年32歲的餘先生16歲就發現了腦動靜脈畸形,在過去的16年裏,他在外院一共接受了11次介入手術,然而2022年的再一次腦出血讓他留下了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走路一瘸一拐,一側手臂活動不便,説話語速變慢。
“腦動靜脈畸形是導致年輕人致死致殘的常見神經系統疾病,而且這個病有‘先天疾病、後天進展’的特點,所以就像‘不定時炸彈’一樣,只有將畸形血管團完全閉塞或切除,才可能實現臨牀治癒。部分性介入栓塞並不能根治這個疾病,病人仍然隨時都有腦出血的風險。”杜世偉表示,在他接觸過的病人當中,像餘先生一樣的患者並不在少數,“尤其是一些年輕女性患者,孕期畸形出血的風險對她們的妊娠生育來説是非常大的安全隱患,讓她們身心都備受煎熬。”
腦動靜脈畸形可分為I-V級(Spetzler-Martin分級),級別越高,治療難度和風險越高,治療手段主要包括介入栓塞、手術切除、放射治療,“而Ⅳ、Ⅴ級畸形由於治療難度巨大,風險高,甚至一些類型是根本無法治療的,安全治癒高級別腦動靜脈畸形一直是臨牀治療的難題。”杜世偉解釋,“但實際上,由於長期受疾病的折磨,這類患者對於疾病的治癒需求非常迫切,他們的生活質量也急需獲得改善。”
“16年來,我最希望的就是能擺脱這個疾病,我從沒停止過與它的對抗,所以這次我決定徹底解決它。”回憶起8月21日的手術談話,餘先生這樣説,“我知道手術風險很大,但是這份能夠治癒的希望對我來説非常寶貴。”
這是一場頂級“腦部遭遇戰”
餘先生的腦動靜脈畸形分級是此類疾病中的最高級,通過前期11次的介入栓塞沒有將其治癒,畸形團的構築發生變化並逐漸進展,所以無論是對醫生還是患者來説,實現治癒性治療都是一場頂級的“腦部遭遇戰”。
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杜世偉進行腦動靜脈血管畸形手術。受訪者供圖
杜世偉團隊採用分期栓塞聯合手術切除方案,將介入栓塞對血流的控制放在與手術平等的位置。“我們的理念就是,通過分次分階段計劃性最大程度栓塞,將高流量畸形團變為低流量畸形團,讓畸形團周圍長期血流低灌注的腦組織逐步適應治療過程中的血流重新分佈,為最終的手術切除做出最充分的技術鋪墊和安全保障。”
介入栓塞和手術切除由同一人完成,雖然對醫生來説責任風險更大,但如此以來可以找到栓塞與手術的平衡點,實現‘1+1>2’的效果。“對於累及功能區的高級別動靜脈畸形,我們藉助多模態影像重建、電生理監測、術中超聲等手段,最終為實現最大安全下治癒性治療提供保障。”
“我們經過大量臨牀積累,探索出了這種治療理念,過程很不容易。每次手術前的時候病人天天跟你哭,手術之後看你笑呵呵的、嘴都閉不上,那種變化非常大,這讓我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杜世偉説,“無論是理念還是技術的創新,我認為最大的意義就是,能給一些病人提供一種可能性、一種選擇、一種希望,對病人來説,希望和氧氣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