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玫瑾坦言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本事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健康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出人頭地,甚至有的還會因此焦慮,不知道孩子以後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其實孩子將來會怎樣,通過他們年幼時在餐桌上的表現就能夠看出來。李玫瑾坦言: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本事。

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在育兒領域中也有所建樹,她的育兒講堂引起了很多家長共鳴。

因為李教授不僅説的非常精彩,更重要的是每一個觀點都很有道理,讓大家無力反駁。

吃飯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畢竟人是鐵飯是鋼,隨着人們生活條件不斷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喜歡帶孩子去外面吃飯。

每到這時孩子當然會非常開心。但就是吃飯這樣一件小事,卻能看出孩子將來是否有本事。

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本事

1、把自己喜歡吃的據為己有

很多孩子在家裏都是大王,他們想要什麼父母就會給什麼,想吃什麼父母就會做什麼。

而且經常為了讓孩子多吃點,就把飯菜都推到孩子面前,讓孩子能夠更好的夾菜。

這樣只會讓孩子養成自私自利的習慣,當孩子外出和他人一起吃飯時,菜剛剛上到桌子上,如果正好是孩子喜歡吃的。

那麼孩子便會在眾人的眼皮底下把碟子移到自己面前,甚至還會大聲説到,這些都是我的,你們不準吃。

這樣的孩子便是我們口中吃獨食的孩子,他們不僅不懂得和他人分享,更是會錯誤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屬於他們的。

哪怕是在公眾場合,哪怕已經讓他人不滿,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因為他們已經養成了習慣,所謂習慣養成容易改變難,特別是這種並不好但是對孩子卻非常有利的習慣,想要讓他們改變,更是難上加難。

這樣的孩子不僅在飯桌上惹人厭煩,將來進入學校,單位之後,同樣很難被他人接受。

2、吃飯時舉動不雅

吃飯是一種人際交往,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在外面吃飯時,飯桌禮儀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現在如果要求大家做到食不言寢不語肯定不太現實,畢竟人們已經習慣了在飯桌上交流感情,但這並不意味吃飯可以隨心所欲。

有的孩子吃飯時坐沒坐樣,恨不得把腳架到飯桌上,也許在家時他們就有這種習慣,所以在外也會不自然的表現出來。

更多的是孩子大聲喧譁,用筷子或者勺子不停的敲碗,甚至還直接用手去抓菜,這讓其他人根本無從下筷,只能無奈的看着孩子表演。

3、在菜裏亂攪亂翻

父母帶孩子外出吃飯,往往是很多人坐在一起,而有的孩子習慣性的在碟子裏挑揀他們喜歡吃的食物,這很容易把一盤子菜翻得到處都是。

這種沒素質的表現自然會讓他人反感,當一盤子菜被攪得亂七八糟時,同桌的其他人必然就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孩子折騰。

這種行為雖然看上去只是孩子的個人行為,但是在其背後卻涉及到孩子的教養,和父母的教育有着很大的關係。

所謂有熊孩子必然就會有熊父母,子不教,父之過,最終父母會因為自己的教育不當害了孩子。

千萬不要小看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因為它們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孩子的成長。

吃飯雖然是小事,但是卻能從細小處看到孩子所受的教育,甚至能夠看到孩子的未來。

用心的對待孩子,好好的教育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素質的人,遠比讓孩子出人頭地有出息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