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統計數據表明:生活中,不善交際內向膽小的個體,多半都是童年時期父親缺少陪伴導致的。
在很多人心中,照顧孩子都是寶媽一個人的事情,爸爸只需要賺錢養家就可以,關於育兒參與了就是好爸爸好丈夫,不參與也正常。
由於這種默認,導致現如今合格的爸爸真的太少太少,基本上孩子童年都是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對爸爸感覺陌生或恐懼。
媽媽對孩子確實很重要,但這不代表爸爸就可以缺失,事實上,比起媽媽爸爸的角色更重要,爸爸缺少陪伴,對孩子整個心理和人生影響都非常大。
童年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
1)衝動行事,對世界產生憤恨,容易出現反社會心理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父親”在孩子心中都是對社會準則和倫理規範的象徵。
別以為孩子總是和爸爸不親近,甚至都説不上幾句話,就認為父親對孩子可有可無了,相反在孩子心中,父親有很高的地位。
一旦父親形象坍塌就會導致孩子性格衝動,容易對世界產生憤恨,出現反社會心理,變得扭曲起來。
2)男孩性格內向,膽小,行為舉止像女孩
媽媽的形象是温柔的,但同時也有些優柔寡斷,如果孩子沒有和父親接觸,一直都是母親陪伴在身邊,就會受到潛移默化影響逐漸變成母親的翻版,性格內向,膽小,行為舉止像女孩。
反之有爸爸陪伴的孩子,知道男子漢是什麼樣子,自然也會有樣學樣,再者男孩子對和自己的同性爸爸這一身份會有崇拜感,下意識的模仿。
3)性格自卑孤僻,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差
對於大人之間的事情,孩子不會理解,孩子看到的只是其他小朋友有爸爸,而自己的爸爸卻經常不在自己身邊。
尤其是孩子有試圖撒嬌親近時,爸爸還嚴厲拒絕過後,孩子會更失望,同時也會反省自己是不是哪裏做錯了。
擁有這種心理的孩子,要麼是形成討好型人格,要麼就是自卑孤僻,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差,總而言之,心理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
喪偶式育兒已經成為家庭教育常態,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前,大多父親對孩子都沒有很親近,但卻不忘記教育,批評孩子,這種爸爸太討厭。
從生理學上講,孩子是需要爸爸媽媽共同孕育的,從心理學上講,孩子也是需要爸爸媽媽共同教育養育的。
父母的角色對孩子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既然決定生孩子,那就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不要讓孩子缺少爸爸。
寶媽該如何讓寶爸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呢?
1)從新生時就接觸,培養感情
孩子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確實建立了深厚感情,但孩子出生後,不少寶媽態度就發生變化,看孩子就像是看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樣。
而之所以後期媽媽和孩子感情深,就是因為在相處過程中慢慢培養的,如果寶爸也能在寶寶新生時就接觸照顧,自然感情也會非常好。
不僅寶寶需要爸爸,爸爸也會主動去親近愛護寶寶,感情都是培養出來了,光有血緣羈絆完全不夠。
2)讓爸爸一起承擔育兒責任
在日常時,寶媽在看到寶爸無事的時候就讓他一起育兒,在過程中寶爸可能笨手笨腳弄不好,幫倒忙,但寶媽也要耐心點,給寶爸一個學習的過程。
等寶爸感受到了育兒的快樂與辛苦時,自然也就能多幫助寶媽,理解寶媽了,兩全其美,不僅讓孩子有個健全的家庭教育,還減輕寶媽的工作。
3)不要打擊寶爸的積極性,要多鼓勵
其實剛才是寶爸們對小寶寶都很關心,甚至還會主動去照顧,但卻被寶媽打擊得一無是處,尤其是在看到寶寶哭了之後,更是非常嫌棄。
寶媽這樣做就會讓寶爸十分寒心,沒有了下一次行動的勇氣,寶爸不會做沒關係,寶媽慢慢教,多給與點耐心和鼓勵,寶爸一樣可以做的很好,甚至都會超過寶媽。
很多家庭之所以喪偶式育兒與寶媽也有一定關係,可能是寶媽太勤快了,導致寶爸感覺自己可有可無,再加上寶媽暴躁的脾氣,讓寶爸被嚇退,秉承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自然是能躲就躲了。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有沒有缺少爸爸的陪伴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