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不同體質疾病忌口學問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健康

  目錄:

  第一章:忌口的學問

  第二章:護好脖子全身不疼

  第三章:輸液有“戒條”速度莫亂調

  編者按:很多人生病了,吃藥的時候醫生都會囑咐忌口之類的。但是一般醫生都是説忌一些辛辣的,生冷的,還限之類的。但是事實上不同的疾病,不同的體質,所需要忌口的方式是不同的。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見識一下吧!

  忌口的學問

  吃藥一般要忌口,以促使藥效更好地發揮。常規禁忌辛辣、油膩、生冷、黏滑、腥羶等,不同體質、不同的疾病、不同時期又有不同的忌口。

↓點擊圖片直接進入下一頁↓

  吃藥一般要忌口,不同體質的人平時也要求不同的忌口,不同的疾病又有不同的忌口要求,特殊時期又有不同的忌口(如婦女月經期、妊娠期),總之,忌口含義是比較廣泛的。

  在門診上,很多病人拿到藥方後,都會問:“大夫,我吃這個藥忌什麼啊?”或者有些大夫會囑咐你,吃藥忌腥羶發物。那麼吃中藥該忌什麼呢?什麼又是腥羶發物呢?是不是服中藥的時候都應該忌呢?

  《調疾飲食辨》一書説:“病人飲食,藉以滋養胃氣,宣行藥力,故飲食得宜足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也就是説,飲食得當,可以促使藥效更好的發揮;如果飲食不當,反而會抵消藥效或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產生嚴重後果。

  如對發熱的病人,要忌辛辣、油膩,如姜、椒、肥肉、酒類等;水腫、消化不良、泄瀉者,忌食堅硬、油炸、生冷等食物。服發汗藥者,忌食用醋和生冷食物。服補藥者,忌食用茶葉、蘿蔔。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第一個方劑桂枝湯方後注中提出“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在後面很多方劑的注意事項也都提出“如桂枝法”或反覆直接強調忌以上説的生冷、黏滑、肉面等不容易消化的、辛辣的、變質的食物、酒等等,有時直接提出“忌口如常法”,説明以上這些食物是吃中藥時一般都應該忌的。

  張仲景既然説了忌口有常法,那就應該有變法,什麼是忌口的變法呢?本人認為,應該是根據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用藥、不同的身體特殊時期或特殊情況而有不同的忌口要求,內容可就廣泛了。

  現代醫學也是非常重視飲食禁忌,如對腎臟病、心臟病、高血壓病、妊娠中毒症等病人,主張減少食鹽的攝入,實行“低鹽食”。這是因為食鹽中的鈉,能使血管收縮,並能影響血管的通透性,使小血管壁水腫,增加血液流動的阻力,妨礙腎臟的排泄功能,引起血壓升高和水的瀦留,加重腎臟病、心臟病等病人的病情。

  傳統中醫的忌口學説大部分是合理科學的,但由於歷史條件所限,文獻記載也不乏牽強甚至迷信之處,就連醫聖張仲景也説過“妊婦食姜,令子餘指”(孕婦吃薑,生的孩子會多長手指頭)這樣可笑的話,其他文獻中或者民間流傳的忌口內容也有不科學的成分,需要不斷研究並甄別。

  護好脖子全身不疼

  脖子雖然只有短短一截,卻可稱得上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因為脖子周圍的血管能供給腦部血液,保護脊髓,也是大腦中樞神經的延伸。台灣《康健》雜誌近期就從多方總結,提醒人們脖子不好,會導致全身多處疼痛。

  1.脖子好,經脈才通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頸部健康影響着經絡氣血是否通暢。台北市聯合醫院中醫科醫師黃詩硯説,人體的督脈、膀胱經、小腸經、膽經以及三焦經等5條重要的經絡都從後頸及肩部通過,經絡不通暢,其掌管器官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2.頭痛與頸部健康關係緊密

  國外統計曾發現,疼痛門診中約有20%的人屬於“頸源性頭痛”。這種疼痛的部位常擴及頭、肩、頸、上臂、前額、眼窩,也可能伴隨噁心、吞嚥困難、頭暈、怕光等症狀。頸源性頭痛病人,多半頸椎長期姿勢不良或曾遭受外傷,以中年女性居多。台灣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周適偉説,這可能是因為頸椎內的神經與頭部、五官的神經十分靠近,彼此相互影響所致。周適偉提醒,肩頸疼痛時,若伴隨手臂以及面部五官的疼痛症狀,且止痛藥吃了無效,就要懷疑是否為頸源性頭痛,需要接受頸部X光檢查。

  3.脖子好可預防老人跌倒

  脖子內有許多神經元,是各種感覺輸入腦部的重要橋樑,因此脖子也會影響到身體的平衡感。臨牀發現,放鬆脖子,可以改善患者的平衡問題。醫生也可以通過觀察患者走路是否平穩發現頸椎功能是否正常。

  4.脖子與肩部、腰部不適有關

  台北榮總復健科主任高崇蘭指出,姿勢不良、頸部外傷或者頸椎退化,也會引發肩膀、上臂與肩胛骨等區域的痠痛。同時斜躺看電視、長時間低頭、久坐前傾或壓力過大時都可能引起肩部不適。因為頸部向上承接頭部,向下連接肩膀、上臂以及整個後背,一旦被拉扯,周邊的肌肉都會受到影響。有時,還可能會造成腰痛。

  周適偉説,最不增加頸部負擔的方式就是抬頭收下巴,讓頭部重心落在身體正中心。

  輸液有“戒條”速度莫亂調

  小事情有大學問,輸液速度也是一樣;快慢轉換之間,竟是一個權衡利弊,確保安全和藥效最大化的過程。一起來看看吧!

  上個月,陳女士兩歲的兒子兵兵因息肺炎住院。護士按醫囑給兵兵輸液,是250毫升生理鹽水中加入紅黴素滴注,她把輸液速度調到每分鐘15滴後便到其他病房去了。陳女士嫌速度太慢,擅自把速度調到每分鐘40滴。豈料20多分鐘後兵兵突然出現呼吸急促,嘴唇紫紺,而且咳出粉紅色泡沫樣痰。她趕緊找來醫生,醫生確認是輸液速度過快引起的急性肺水腫,並立即進行搶救。經過吸氧、注射強心劑等處理,兵兵才轉危為安。

  看來,輸液速度還是很有講究的。輸液速度通常分為5種:1、常速(常規輸液速度約為40~60滴/分鐘);2、快速(60~100滴/分鐘);3、慢速(20~40滴,分鐘);4、極慢速(lO~20滴/分鐘):5、“變速”,所謂“變速”是在輸液進行中調整滴速,有的先快後慢,有的先慢後快,有根據患者的反應調節速度。

  其實,輸液速度的快慢都是為了發揮藥效和保證安全。臨牀上,輸液速度是由醫生或護士依據患者年齡、病情、藥物種類等多方面情況進行綜合考慮,按照輸液常規的“條條框框”來確定滴速的。所以説:輸液有“戒條”,速度莫亂調。

  No1、根據年齡調節滴速

 

  一般情況下,成年人輸液速度常在40~60滴,分鐘,小兒、老年人速度宜慢,小兒20~40滴/分鐘,老年人不宜超過40滴/分鐘。

  N0 2、根據病情調節滴速

  如果患者有心臟病或肺部疾患,輸液速度宜慢,一般20~40滴/分鐘,以免速度過快加重心臟負荷。小兒肺炎輸液速度過快,很容易引起左心衰竭導致肺水腫而危及生命,故小兒肺炎輸液速度應《20滴/分鐘。

  若患者脱水嚴重或失血過多引起休克,則要快速補液補充血容量,可採取大號針頭或加壓輸液,或開通幾條靜脈通路“雙管齊下”或“多管齊下”,輸液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補液幾千毫升。

  臨牀上對某些疾病或某些藥物在輸注時的“隨機變速”屬於專業範疇,必須由醫護人員確定滴速和進行調節。如脱水患者補液時應先快後慢,有些抗腫瘤藥物則要先慢後快。輸注血管活性藥物的速度應以既能保持血壓的一定水平又不致使血壓過分升高為宜。

  N03、根據藥物種類調節滴速

  慢速主要求安全

  在臨牀上,有不少藥物是需要嚴格控制輸液速度的,如硝酸酯類,常用的有硝酸甘油、單硝酸異山梨酯(丹佐)等藥物。常規濃度下,這些藥物的輸液速度很慢,若速度過快,則會引起很多副作用或不良反應,如搏動性頭痛、顏面潮紅、血壓下降、心率加快等。再如抗茵藥物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門冬氨酸洛美沙星等喹諾酮類藥物,一般情況下要求以每0.2克不少於1小時的速度靜滴,速度過快會引起局部反應,如血管炎性病變等。易刺激血管引起靜脈炎的藥物有紅黴素、萬古黴素、兩性黴素B等。萬古黴素如果輸液速度太快,還會發生“紅人綜合徵”(面部、頸部和軀體出現充血、紅斑等)。靜滴氯化鉀,如速度過快可使血清鉀突然上升引起高血鉀,從而抑制心肌,致使心臟驟停,甚至危及生命。

  快速着重取藥效

  有些藥物需要快速輸入方能有效,如20%甘露醇250毫升靜滴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若滴速過慢則起不到降低顱內壓的效果。再如青黴素類抗生素採用靜脈滴注給藥時,青黴素屬於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一般宜慢滴,輸液速度不能超過每分鐘50萬單位,以免發生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

  結語:有些人覺得自己是什麼都不忌病一樣是好了啊!其實忌口只是為了讓你的病好的更快,如果你忌口的話説不定病情會還的更快呢!(文章原載於《養生保健指南》《健康世界》,刊號:2012.02,作者:張亮,楊靜,回谷,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