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陪孩子練琴3天,他教給我更多:用好3種方法,勝過千次怒吼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健康

媽咪讀呀原創

最近出了一趟很長很長的差,回家以後,我媽可算鬆了一口氣:“你再不回來,我可能高血壓、心梗都要一起來了(此處有點誇張)。”我嘆口氣,我是知道我媽陪練鋼琴的,雖然她又負責又堅持,不過總伴隨着“狂風暴雨”“地動山搖”。她陪練的方式,簡單粗暴,雖然也管用。

我以前陪練也容易急,常常是怒火攻心,往往剛講了注意事項,孩子就全還給我。要麼就是孩子磨蹭不想練,寧肯坐凳子上消磨時間,手也不往琴鍵上擺,後者更讓人惱火。

前段時間,我的好朋友Jessica和我分享了她和孩子學琴的心得。其中一兩句話讓我醍醐灌頂。簡單而言就是別想着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比如手指折指和跳音跳不對,別想着今天的練習兩個問題都解決,一次選擇解決一個問題。短暫忽視另外一個毛病。”

所以我回來以後的陪練,我打算嘗試只集中在孩子的一個毛病上糾正,同時挑戰不發火地陪練。沒想到,最近3天的練習,給我很大的驚喜。覆盤整個過程,我想這些想法不僅對陪練鋼琴有用,對糾正孩子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培養好的素養等各方面也許都有幫助。

做示範比怒吼管用

在彈琴前,我首先選擇和我媽媽溝通學習目標。畢竟有一段時間沒有陪他上課了,對老師給予的達標目標比較陌生。溝通後知道,孩子現在音階、琶音比較弱,快下鍵、高抬指做得不好。那麼我們的練習就以這個為目標。

孩子一練習,我就發現問題了,每次穿指的時候,二指頭就疊,換做以前就該怒吼了。我想起Jessica説的,“孩子犯錯誤,有時候不是因為故意,而是他確實掌握不到要領,此時給孩子做示範,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要比吼叫甚至打罵更管用。”

於是在孩子穿指的過程中,我幫着他頂住二指關節,連續幾次,他雖然也有反覆,明顯要比之前好很多。

之前,中央美術學院的一位教授在今年疫情中對網課教學的探討反思,他説疫情時上“雲課堂”是一件無奈的事情。他認為線下的課堂示範教學是一種“鮮活的、生動的實操向同學們的學習感受發出刺激,以示範進程為傳達方式,完成學生感悟專業、理解技能與技巧認知。

我開始反思示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示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而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因為沒有接受過師範教育,所以往往忽略“示範”的重要性。

以此為遷移,在教孩子寫字的時候,以前他一撇一捺寫得不好時,與其説“你這個捺怎麼寫成這樣”,不如抓住他的手多做幾次示範。相信我,管用。

當啦啦隊比怒吼管用

一位教育家曾説——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是內驅力。“內驅力好比孩子的發動機,只要讓他保持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才能往正確的方向一路前行。而父母要當好引路人。”

以前練琴的時候,因為眼睛只看得見孩子彈錯的地方,手的各種毛病,所以往往忽略這種隱形的力量。不是他想彈,而是我們總逼着他彈。

“再彈幾遍,不要停。”“你這個音又錯了!”“你手腕怎麼沒有提?”“説了多少遍不要折指,當耳邊風嗎?”這樣的話一遍一遍重複,孩子怎會有內驅力?

換做是自己,大概誰也不想坐那被家長碎碎念。換一種方式試試看?

我開始選擇像啦啦隊一樣。“剛才那個手指立住了!”“好極了,這個手型漂亮。”“這一遍比剛才有進步,聽到你很用心。”就像孩子喜歡打遊戲一樣,總是有人在鼓勵,給予獎勵,所以學習真的只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嗎?不見得。

看來,只要以恰當的引導方式進行,不管是彈鋼琴還是學英語,有一個啦啦隊式陪練,學習過程也和玩遊戲差不多。有一句話説得好,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怎樣學習,你的孩子就怎樣學習。

好的教育方法、正向的反饋,都能夠引導孩子從“要我學”到“我要學”轉變。

做好學習規劃比怒吼管用

這3天的陪練,儘管我們要完成的功課還挺多,有音階也有練習曲等,每天的練習內容卻不同。

第一天練習,按照姥姥的規劃,是所有內容都要過一遍。可一看孩子彈音階的進度,一首曲子紮紮實實把細節摳下來1小時都過去了。於是我果斷告訴孩子,今天就把這個彈好就行。

一瞬間,我看見他的眼睛明顯雀躍起來。要知道一個人如果知道要完成的任務巨大,但遲遲完成不了,也會有沮喪心理的。孩子如此,大人也一樣。

Jessica之前説過,鋼琴學習是一種要打好基礎的學習。學習中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一些學生好勝心、上進心很強,又想在短時間內達到目標,所有難免急躁問題。因而,做好學習規劃很重要。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每次只完成一個內容,注意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們克服急躁心理。

那麼以此為方法,在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時,剛開始規劃的是一天10頁,後來根據他坐得住的程度,把一天10頁拆解成第一天2頁,第二天3頁,第三天4頁。逐漸加量,漸漸的他能安靜下來的時間越來越長……

以前古人説教學相長,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果真發現了這些讓自己也有收穫、受啓發的方法。實踐出真知,也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家長朋友們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