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寶寶出門吃飯,被隔壁桌用雞腿饞哭:孩子的教養寫在教育裏
最近有個網友在網上上傳了一段視頻,引起大家圍觀爆笑:在視頻中,這位網友自己去餐廳吃飯,等到菜上齊後,她剛想要拍照發朋友圈,卻突然發現旁邊桌的一個小男孩正直勾勾地盯着自己手裏的雞腿看。
在看到孩子的神情之後,這位網友也想逗逗這個可愛的孩子,於是就拿起雞腿放在鼻子底下聞一下,然後放到嘴巴里咬了一口,表情看上去十分享受。
然而事態的發展出乎預料,她的舉動直接把孩子饞哭了。在孩子的父親見到孩子的舉動之後立刻給她道歉,表示孩子還小也不懂事,給她添麻煩了。而見到孩子的父親如此有禮貌,這位網友也沒有繼續逗孩子,而是又讓服務員單獨給小男孩上了一份雞腿。
這次搞笑事件算是得到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大人得到了快樂,孩子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雞腿。不光如此,這位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值得大家豎起大拇指。正是這位家長的教養,才讓孩子能夠明辨是非,也會越來越有教養。
1、影響孩子的修養層次
一個人的禮貌和教養是他交給社會的第一張答卷,他的品行、品質、教養則是他與世界接軌的方式。想成長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就一定要遵守規章制度,也就是我們所説的“有教養”。
2、影響孩子社會生存能力
沒有人會喜歡缺乏教養和禮貌的孩子,“童言無忌”更不是家長可以嬌慣孩子,任其為所欲為的藉口。孩子本來是一張白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描繪孩子這張畫紙。因此家長一定要用嚴格的要求約束自己,把自己當作孩子最值得學習的榜樣。
3、影響孩子的氣質
教養在某種意義上意味着氣質。試想一個知道使用禮貌用語、待人接物彬彬有禮、有分寸感、知進退的孩子,如何能不受到大家的喜歡和愛戴呢?
1、以身作則
俗話説“虎父無犬子”,兒童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而孩子的第一個模仿對象就是家長。如果想提升孩子的教養,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堅持基本方針、對自己嚴格要求,把自己作為最直觀的教育範本,在孩子面前樹立榜樣。
除此以外,家長也不要矯枉過正,例如過度驕縱孩子成為“溺愛型”父母;或者強行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而成為“專制型”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目標,並且幫助孩子達成這個目標,不以成喜、不以敗悲,也要對孩子施以更多的耐性。
2、重視細節上的培養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家長只會冠冕堂皇地講大道理,不但空洞無物,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家長應該把教育落到實際生活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例如:告訴孩子不要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不要盯着別人吃飯;要知道在恰當的時候説“你好”和“謝謝”。
3、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孩子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的前提。擁有同理心的孩子才會知道自己的某些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影響,從而有意識地糾正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