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想要孩子以後越來越優秀,在這兩件事上,媽媽要能“忍”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健康

沒生娃之前,每個媽媽想得都挺好,以後要對孩子耐心些,對孩子温柔點。可是,等有了娃之後,事情就朝着不可預測的方向發展了。很多媽媽原本挺柔和的人,但在跟娃的相處過程中,卻變得愛抱怨、愛批評、愛催娃,還十分沒耐心。

這樣的媽媽像敵人,孩子並不需要,會害得娃越變越差。因此,有些媽媽也在反思,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孩子愛磨蹭,年輕媽媽“一日三吼”

小念5歲了,每天上幼兒園之前,都會被媽媽吼叫一番。媽媽是個急性子,總嫌棄小念是個“磨蹭精”,做事情就跟開拖拉機一樣,動作緩慢,被催上三五次,還是沒法快點辦。因為這件事,小念特別苦惱,還曾被媽媽催到大哭跳腳。

小念起牀,媽媽要叫上三次以上,小念才會起來。小念刷牙,媽媽已經教了他不下十次,他還是會把牙膏弄得到處都是。小念吃飯,媽媽也要吼他,他才不會邊吃邊玩,一吃就是半個小時。

媽媽一日三吼,日復一日,吼到累了,仍在堅持。有幾次,媽媽也反思了,想要控制下脾氣,別再衝娃發火了。可是,轉頭看看兒子,媽媽卻發現,孩子越來越拖拉,再不管教就更糟糕了。媽媽特別無奈,不知道怎麼跌進了惡性循環裏?難道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催娃就是“毀娃神器”,媽媽別再這樣做

很多媽媽都忍不住會催娃,比如“快點,再磨蹭今天就別出門了”、“跟你説了多少遍了,還是磨磨蹭蹭的,跟個豬一樣”。媽媽的這些催促聲音裏,充滿了對孩子的不滿意,充斥着對孩子的批評,孩子聽見的都是否定,沒有半點正能量

小孩子在密集的言語嘮叨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臉上會失去笑容,心裏會失去自信。如果媽媽不知道怎麼跳出來看,不懂如何感受這種負向語言,不妨看看這個片段。

在“爸爸去哪兒”中,楊爍對兒子的幾次催促,看得人很無奈。小孩子腿短,跟爸爸一起走在山路上,自然走得慢。可楊爸爸反覆催娃,過於強勢,結果孩子就越走越慢,根本無法提速。

可見,家長越催娃,越強勢,孩子就越糟糕,越拖延。除了這樣的常見結果,孩子還會走向兩個極端:長大後,不是事事都聽媽媽安排,就是故意找茬跟媽媽對着幹

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弗拉維尼做過研究,她發現這些常被媽媽催促的孩子,長大後性格“極度依賴型”,什麼事都全聽媽媽安排。或者,就變成了“極度反叛型”,什麼事都跟媽媽對着幹。

果然,催娃就是“毀娃神器”,媽媽越催娃,孩子越糟糕。想讓孩子變優秀,媽媽就要學會“忍”,心字頭上插一把刀!

媽媽在這兩件事上越能“忍”,教育出的孩子越優秀

①忍住不催娃

如果媽媽能忍住不催娃,在許多小事上允許孩子“慢慢來”,那麼孩子的自驅力會更強,他們以後做事都會有自己的主意,這樣的孩子肯定會越來越優秀的。

②忍住不發火,少批評孩子

一個總對孩子發火的媽媽,經常把孩子的缺點,放大了去評價,否定孩子的一切。那麼,孩子就會感覺,自己不被媽媽重視,媽媽特別不愛他,不認可他。久而久之,媽媽再對孩子提出要求,孩子就會放棄努力。因為在孩子的心裏,無論自己多努力,也成為不了媽媽期待中的樣子。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得性無助”,就是因為孩子努力的次數很多,仍沒得到媽媽的認可,所以孩子就會自甘墮落,有這種負向情緒“反正也幹不好,乾脆就不幹了”,孩子越變越糟糕。

而家長忍住不發火、少批評孩子,那麼孩子的自信力會大幅度地增加,幹什麼事情都有勁,認為自己能做到,那麼這樣自信的孩子怎能不越來越優秀呢?

如果媽媽希望孩子將來優秀,要把批評和催促,都變成鼓勵和微笑。這樣孩子感受到了鼓舞,得到了認可。

然後,媽媽再提出具體的改變方法,給到孩子一個個改進的步驟。比如,孩子起牀起不來,愛懶牀,愛磨蹭,可以先讓孩子拍拍自己的臉蛋,精神一下,而不是轉身繼續睡覺。慢慢的,孩子愛磨蹭的毛病,就會得到改進提升,孩子自然就更優秀了。

您家孩子多大了?也很愛磨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