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刀子嘴”的家長不吐不快,孩子卻很受傷,“挖苦式”教育該停了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健康

文章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大家小時候是否經常聽到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也為此憤憤不平呢?

類似情況到現在仍然存在,糖媽身邊有許多家長總説自己“刀子嘴豆腐心”,可有些家長是“愛之深責之切”,有些家長是真的是挖苦孩子。

刀子嘴≠不愛

在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中,可能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在“校園霸凌”,可拋開學校中的事件,造就易遙在學校中任人擺佈的性格與她在家庭中與母親相處的方式有關係。

生活中對易遙隨意打罵,並且口中不斷地對易遙説她是賠錢貨,還經營着“灰色的營生”,這種種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易遙在學校的生活狀態堪憂。

長久以來,易遙在這種生活狀態下,變得“內向”,不愛説話,就算被人欺負也只是轉身離開。

可易母的話代表不愛易遙嗎?不完全是。易母為了易遙不被學校退學,向學校領導下跪;在易遙莫名染上病後,帶着她去治病,同時賣了她經濟來源的工具。

回過頭來看,易母還是愛易遙的,只是她並不知道如何表達而已。

刀子嘴≠愛

鄰居家孩子圓圓,小時候是活潑的小女孩,但是由於父母經常外出打工,使得她只能在爺爺奶奶家生活。而傳統的家庭中“重男輕女”更是躲不過的話題。

每天在家圓圓都是沉默的,因為不知道哪句話惹得爺爺奶奶不開心,緊接着就是迎來一頓臭罵,就像個吸血鬼似的,天天就知道在我們這吃着、用着!

類似的話就像一個魔咒,時刻在圓圓的耳邊盤旋。慢慢地,圓圓也學會了“看臉色”做事,性格不再活潑開朗。

以上的事件可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大有存在。可是,從來沒有人願意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內心,去關注他們是怎樣“接收”的。

“挖苦式”教育該停了,否則孩子很受傷

很多人會説,“我小時候就是這樣過來的,還好現在長大了”,這句話聽起來很幸運,但是你注意聽“還好”,又摻雜着多少心酸。

家長不吐不快,看似隨意的幾句話,卻在孩子心中發了芽。長期在這樣備受打擊的環境下,他們的內心會發生以下這幾個方面的變化。

★ 大腦發育受影響

馬丁·泰克曾帶隊研究:經常被家人辱罵多達十幾年的孩子,他們的成長軌跡與生活在愛的環境之下的孩子進行對比發現,他們的智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不能夠達到正常水平。

當父母責罵孩子的時候,孩子體內的應激激素上升,這就像聯動反應一樣,大腦結構隨之發生變化,海馬體變小,最後影響到孩子的記憶力,導致他們在學習和未來發展中受到很大的影響。

★ 長期被家長挖苦和嘲諷,孩子的性格扭曲

就像圓圓一樣,長時間處於“寄人籬下”的生活狀態,並伴隨着任意辱罵。逐漸變得自卑,沉默寡言,敏感。長大後,這種心理創傷會一直伴隨着她,社交、找工作都會受到影響。甚至於結婚生子後,將這種埋藏在內心的“陰暗”發泄到她的孩子身上。

不斷地以“受害人”的想法去折磨別人,最後變成一個惡循環。

★ 出現情緒和語言的“反彈”

接受信息,相應的也會輸出信息。孩子在長時間受到打罵的時候,也會將這種情緒“反彈”。但是不將這些負面情緒排解掉自己又不舒服,那下意識就會將這種負面情緒傳遞給下一個人。

比如,孩子在和朋友發生矛盾時,在矛盾升級的那一刻,孩子沒有辦法及時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會將這種積攢的負面情緒“爆發”,與朋友大打出手,甚至出現難以社交的狀況。

語言暴力真的很傷人,孩子從出生就如同一張白紙,他發展成怎樣精彩的畫面,前期是由父母一筆一筆填寫上去的。

糖媽心裏話:

簡單的語言粗暴可能疏解父母一時的鬱憤,但是帶給孩子的傷害則有可能需要一生去治療。家長的正確引導和以身作則,是打罵之後效果的百倍。糖媽始終相信,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共勉!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刀子嘴”的家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