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家選擇“走暑”其實是有原因的。夏天外界陽氣最旺,這時多到户外活動,可以吸收自然界陽氣精華,補充能量,調暢氣血,養護陽氣。
然而三伏天熱,很多人都憋在家裏不出門,其實這對身體是
不好的。人的養生要適應大自然的規律,該出汗的時候得出汗,因為出汗既能排走體內毒素,又能調節體温。但我們又不能因為要出汗,而做劇烈運動,在高温下大量出汗易損陽氣,還很容易中暑,所以一般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就不合適了。
權衡之下,進行走路的慢運動就是最佳選擇了。
除了利用平時時間早晚走走,郊區當然是最好的避暑選擇。
那些山裏,雲霧繚繞、煙嵐瀰漫、溪泉涓涓、樹木葱鬱,毫無遮攔的綠色撲面而來……漫步在清涼峽谷間,原始生態的青山綠水,原始風情撲面而來。
在山峯登高,一覽勝景,滿目皆綠,深深地吸入一口氣,彷彿觸摸到了整個森林,好一片清涼!
“走暑”是有訣竅的,你要把握三個原則。要勻不要急:勻速行走最省體力,而且有利於保持良好心態,急一陣歇一陣的走路方式最累人;而且勻速走路 能讓你走得更久,一般40分鐘,2~3公里是最合適的。
走硬不走軟:不要因為貪圖涼爽和舒適在河灘、濕地和草地上行走,這樣既沒有在硬地上行走效果好,也不安全。而且在水泥、瀝青、石板等硬地上行走,比在草地、河灘、濕地等軟地面行走更省勁。走階不走坡:避暑度假,很多人會選擇去野外爬山郊遊,這時候上下山時儘量走石階,少走山面斜坡,這樣較符合力學和生理要求,安全又省力。
當然,走暑,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補水。隨身必備一瓶自制的淡鹽水,適當補充一些能量,這是必要的。
夏天三伏養生面面觀 補水去火要及時
1、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以為“夏天暑濕,適合清補”。夏天熾熱高温,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用發生障礙,呈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按中醫攝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十分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用,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而且,夏天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天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2、補氣去火
炎炎夏天不只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簡單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天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天食補的必備功課。
夏天去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能夠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
3、新鮮乾淨
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天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用較為遲鈍,此時無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佔一半,不只能夠有效地補充人體有必要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
胡蘿蔔、檸檬、莧菜是其中
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益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乾淨的食物,避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4、補水養生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天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天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着發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中醫建議‘以通為用,以通為補’,疏通六腑,流暢氣機,升清降濁。所以一年當中,在夏至、入秋之前,都不宜過補。三伏天應以飲食保養為主。夏天飲食保養以清心防暑、滋陰生津為主。此外,夏天食慾減退,脾胃功能比較為遲鈍,假如過食肥甘膩補之物,則致損胃傷脾,影響營養消化吸收,有損健康。因此,綠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鱔魚、鴨肉等,均是夏天最好的食品。
歡迎大家把關心的話題寫在評論區,我會作為後續選題,希望創作出更多大家喜歡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