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兒子買袋鹽花100元,寶媽去超市理論,店家回覆:你看監控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昨天在論壇上看到一位寶媽的帖子,深有感觸,因為我童年時有過跟她家孩子一樣的經歷。
這位寶媽經營着一家米粉館,整條街都是商店,生意雖一般,但也能餬口。
平時7歲的兒子只要不上學,就跟着在店裏幫幫忙、寫作業,想吃啥就直接去隔壁超市買,偶爾也會讓他跑跑腿。
為了鼓勵勞動,有時會多給點,讓他拿剩下的零錢買好吃的,兒子不是買巧克力、辣條,就是平時在學校玩的彈珠、卡牌。
有次店家少找了一塊錢,她想着可能是忘了就沒説啥。
直到有一天,店裏的食鹽臨時用沒了,又沒有零錢,就給了兒子100塊讓買鹽。誰知兒子只拿回來一袋鹽,手裏沒有錢也沒有別的,問兒子卻支支吾吾。
店家見這架勢有點懵,堅信自己找了錢,便回覆道:你自己看監控吧。
後來發現果然是兒子撒了謊,買一袋鹽花了5塊錢,老闆找了95,沒想到居然被一向乖巧的兒子私吞了。
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兒子想拿這筆錢給同學,不然可能會被欺負,趕緊又聯繫了學校老師。
孩子本身對金錢不敏感,只知道可以買零食,但一般不會走到偷的地步。
通常這有兩種情況,一是父母平時不給零花錢,二是在學校被欺負但又不敢跟父母説。但偷錢畢竟不對,父母要重視,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要從小養成,長大後才不會走錯路。
既然孩子偷錢情有可原,我們就必須找到背後的根源,可生活中許多家長反應過度,反倒把孩子越推越遠,傷及其自尊,行為上越發走向極端。
甚至還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偷盜行為異常憤怒,情緒失控下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和傷害。
比如有位12歲的初一女孩因偷錢,被父母打罵後寫下了保證書,幾天後在同學的威脅下又偷了200塊,由於害怕被父母發現選擇了自殺。
以下幾種行為不可取:
1、在公共場合侮辱孩子
有時父母帶孩子逛商店,會發現他順手牽羊。這種情況千萬不要公開批評孩子,除了傷害外,達不到任何教育的目的。
孩子被當眾揭短,猶如被判刑,自尊的心理防線會被擊碎,心態也會因此而改變。反正都被父母認定為小偷了,那我就當給大家看。
同時也不要威脅恐嚇孩子,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不願意説出心裏話,拉遠親子關係。
發現孩子偷竊的行為後,有些父母不問原因就開始打罵,自己的情緒倒是找到了宣泄口,受傷的卻是孩子。
這種情況下,即使孩子知錯也會覺得委屈,因為父母根本沒想過關心自己,而且也不能實質性解決問題。
如果是缺零花錢,此時就應該給了,再告訴孩子偷盜不應該;如果是被同學威脅了,一定要及時找孩子瞭解,而不是讓他獨自面對。
孩子小時候的偷竊行為其實不算什麼大事,只是在道德層面上説不合適。
可是,這些行為都可以通過後天教育改正,父母不該一棍子打死,認定孩子就是小偷,讓他揹負一生壞名聲。
孩子的偷拿行為不構成犯罪,只要教育得當,這件事就可以翻篇。父母咬定孩子是小偷,反而只會讓他往更壞的方向發展,比如一丟東西首先就懷疑他等等。
此時父母需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從根源上真正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