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李玫瑾是公安大學心理學的教授,同時她也因為多年對青少年心理研究而對育兒方面有很多自己的見解,成了近幾年最受關注的育兒專家之一。

我在看了很多李玫瑾教授的講座和公開課之後發現,李玫瑾教授特別注重對孩子的性格培養,她曾説過: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決定命運。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李玫瑾教授結合很多心理學理論和多年的經驗發現:

由於人的心理發展具有邏輯的進程,所以人在成年後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往往源於未成年。

家庭教育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而在依戀期中,1-6歲又是最關鍵的時期。

6歲前之所以是最關鍵的時期,是因為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這個階段類似於建房子打地基的階段。通過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形成好的性格、完整的人格,那麼他以後的生活基調就定下來了。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剋制任性

小嬰兒哭鬧是因為身體不舒服,為了解決這種不舒服而產生的本能反應,但是2、3歲之後,孩子就開始有帶有目的性的哭鬧了,比如孩子想要吃糖、不想刷牙……

這就是孩子開始任性的標誌,這是正常的,所有的孩子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但是正常不代表家長不需要干預,這時家長一定要幫孩子剋制任性,避免孩子養成沒規矩的任性性格。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李玫瑾教授建議,當孩子任性的哭鬧時,家長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理他,將孩子抱到卧室或者安靜的、人少的地方,你就看着他哭鬧不用理他。當孩子發現哭鬧沒用的時候,他就會自己停下,這個時候家長再安慰他或者講道理他也就能聽進去了。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防止自私

2、3歲之後,孩子會經歷一個“自我意識”很強的時期,他只能關注到自己的需求,意識不到他人的需求,這時孩子會有一些比較自私的表現,比如好吃的、好玩的都要自己先吃、先玩,甚至“吃獨食”不讓別人動。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這時家長就要開始防止這種自私的行為成為孩子的習慣,一定要堅持一個原則:孩子的東西,比如他的玩具、畫筆等物品可以由他支配,但是家裏共用的東西,比如吃的、喝的必須按照長幼有序的順序分配,像吃飯時必須長輩先動筷子或者一起吃,不能放任孩子先吃或者獨佔。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經歷挫折

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在童年還需要經歷適當的挫折,進行挫折教育,這樣孩子鍛煉出一顆強大的內心,長大後才沒那麼脆弱。

李玫瑾教授還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通過運動進行挫折教育,運動本身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大部分運動是有一定難度或競技性的,可以讓孩子經歷困難、失敗等歷練。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比如學游泳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第一次下水都要嗆幾口水,孩子可能會經歷害怕、掙扎,這就讓孩子明白了在經歷困難的時候,只有掙扎、不放棄的人才能成功。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學會控制

還有自我控制,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誘惑,學習的過程中看電視、玩是誘惑;運動時休息、躺下是誘惑……而成年之後,各種金錢、名利的誘惑數不勝數,李玫瑾教授認為自我控制力強的孩子,將來成功的機會會更大。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而這種自我控制的能力一定是從小就養成的,家長可以用立規矩和獎勵的方式幫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比如立下規矩每天只能看2小時電視,如果連續一週完成這個目標,週末的時候可以多獎勵一小時的時間,幫孩子從被動剋制轉變到自我控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7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