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原創,今天是第1304天
《管見參考》
全國走好網上羣眾路線典型案例
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成績突出個人
紹興市網上文化家園示範項目
紹興市全民閲讀優秀項目
文/管見 主播/張彬
我把這篇文章轉發在很多羣裏,希望對家長和孩子都有幫助。
果然,樊登讀書會的一個羣裏,就有一位家長問我:
這位家長所説的老毛病又犯了,説的就是她以前總習慣於給孩子貼標籤。
其實,一個六年級的孩子不喜歡歷史是非常正常的,漫長的中華5000年,連朝代都弄不靈清,可能很難喜歡上歷史。
就拿本人而言,也不是從小喜歡歷史,我喜歡武俠小説,夢想成為新聞記者。
之所以大學考進了歷史系,背後有這樣原因:我記憶力還可以,歷史主要靠背,所以歷史成績一直不錯,是歷史老師的得意門生。
高考結束後,當時班上沒什麼人報歷史系,歷史老師很失落,我不想讓他失望,所以就在報了新聞系的同時報了歷史系,結果心儀的新聞系沒錄取我。
我的很多讀者原先也不喜歡歷史,他們經常會在我寫的歷史故事後面留言説,對歷史一點都不感興趣,但如果當初能碰到像你這樣的歷史老師,我肯定會喜歡上歷史,歷史成績肯定會更好。
這其實説明,一個人當初不喜歡歷史,並不意味着他永遠不會喜歡,同樣道理,我們也不能給一個六年級的孩子貼上理科思維不行的標籤,説不定,她碰上一個對路的老師後,就會豁然開朗。
心理學告訴我們,有一種效應叫“標籤效應”,之所以會有這種效應,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的作用,無論是好還是壞,標籤對一個人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他向標籤所標示的方向發展。
如果你説孩子“你怎麼那麼笨”?那麼孩子會變得更笨,因為他覺得爸爸媽媽都覺得自己很笨了,那肯定就是很笨了。
如果家長訓斥孩子“瞧你這樣子,長大了也不會有什麼出息”,那麼孩子也許真的就開始混日子了。
這種語言暗示就像是咒語,事情往往會向着更壞的方向發展。
當一個人特別是孩子,被一種詞語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這種標籤會把一個孩子固化成一個刻板的印象,無形中給他們的人生設了限,所以,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特別是當孩子犯錯或者無法完成大人的期待時,更不能給孩子貼標籤,否則可能會一語成讖。
無論孩子做了什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撕下一切標籤,學會就事論事。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這位媽媽,她後來還告訴我,説自己的女兒數理思維不是很活躍,記憶力也是老大難。
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就事論事呢?
做父母的,要面對以上兩個事實:
如果數學思維不是很活躍,那麼就要多練習,從練習中找出技巧,總結規律;如果記憶能力不是太強,那就要多背誦,以肌肉記憶彌補思維記憶。
切忌給女兒貼這樣的標籤:
這孩子數理思維不行!記憶力不行!
如果這樣貼標籤,那麼孩子的未來,可能就真的不行了!
貼標籤,是魔咒。
《管見參考》視頻號
更新啦
今天去看隆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