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春夏交替季節防範小兒傳染病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健康

李紅在住院醫師培訓基地兒科模型室進行教學示範

當下正值春夏交替季節,豔陽高照,孩子們的户外活動多了,與此同時,自然界的各種微生物也活躍起來了,進入傳染病多發期。孩子們的抵抗能力低,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疾病預防意識。

在臨牀上,小兒肺炎是兒科最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狀是發熱、咳嗽、呼吸增快。小兒肺炎一般會有高熱的表現,咳嗽比較重,有些患兒有痰,有些表現為乾咳,有些還能聽到喘鳴音。但小嬰兒咳嗽可能不是很明顯,會有嗆奶、吐沫、嘔吐、腹瀉和呼吸困難等表現。其實小兒肺炎並不可怕,大多數肺炎經過積極治療均可好轉。

如何有效預防小兒肺炎疾病的發生呢?市人民醫院兒二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李紅建議:一是常喝白開水,保持呼吸道濕潤,可以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可能有的媽媽會説,寶寶不喜歡喝水,每次只喝一兩口。沒關係,小兒胃容量小,不可能像大人那樣一次可以喝一大杯,但可以經常餵食,積少成多。另外,不要用果汁或葡萄糖水代替白開水,因為攝入糖分過高,會影響小兒消化,而且孩子習慣了喝“甜甜的水”,就更不願喝白開水了。

二是增強孩子的免疫力。平時讓孩子加強體格鍛鍊,培養其良好的飲食衞生習慣,鼓勵其多到户外活動,多曬太陽。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提高孩子的抗病能力。居室內應每日定期開窗換氣,並注意天氣變化,及時給孩子增減衣服。

三是預防交叉感染。儘可能讓孩子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家裏有人感冒、咳嗽時,不要讓其與孩子接觸。感冒流行季節,讓孩子減少外出的頻率,並且要遠離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

四是做好兒童的計劃免疫。按時給孩子接種麻疹、百白破及流感等疫苗,從而減少此類病原微生物感染後繼發肺炎的可能性。另外,流感病毒很容易變異,基本上每年變異一次。由於病毒的變異,即使當年接種了疫苗,次年仍然會有患流感的情況出現,所以建議免疫力較差的患兒每年進行流感疫苗接種。

手足口病

進入5月,天氣逐漸轉熱,又將進入手足口病的高發期。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多見於5歲以下兒童,主要表現為皮疹、發熱、咳嗽、腹瀉、口腔疼痛等,少數可合併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心肌炎,潛伏期多為2至10天(平均3至5天)。皮疹主要散在分佈於手、足、口、臀部,典型皮疹為丘疹、斑丘疹及皰疹,其周伴紅暈,無觸痛和癢感,不典型皮疹表現為疹點小、厚、硬、少。

患兒及隱形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傳播方式主要是接觸傳播(如接觸患兒咽部及鼻腔分泌物、糞便或皰疹液,接觸病毒污染的玩具、食具、奶具及其他用品等)、呼吸道飛沫傳播,嬰幼兒及兒童普遍易感。

兒童手足口病該如何預防?一是避免與手足口病患兒密切接觸。二是接種手足口疫苗,儘量在1歲前完成接種。三是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嬰幼兒洗手;不要讓嬰幼兒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嬰幼兒;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嬰幼兒到人羣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衞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嬰幼兒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幼兒園及小學等機構要積極做好預防手足口病相關措施:如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每日對玩具、個人衞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配備碘酊、消毒棉球等消毒必備品。一旦出現疑似手足口病症狀的病例,應立即送到醫院就診。

李紅表示,多數手足口病患兒預後良好,後遺症少,但部分重症患兒預後差,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是手足口病的主要治療原則。

■ 文字/陽江日報記者 譚興孚

通訊員 廖兆軍

■圖片/市人民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