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作為家長,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告訴孩子不要做某某事情,結果轉眼間,孩子就偏偏做了。比如,孩子在玩玩具,你告訴他玩具不要亂扔,他嘴上説着好,結果他趁你不注意,把玩具丟的到處都是;孩子在吃飯,你告訴他注意一點,不要把飯弄撒了,結果他能直接把碗弄掉在地上......為什麼你越不讓,孩子越要幹?
前些天,我跟朋友討論這個問題,朋友説那還不簡單,就是孩子想和家長作對,你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惡作劇的心思越強烈,偏偏跟你反着來。我覺得朋友説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昨天我看到一個概念,發現用來解釋“你越不讓,孩子越要幹”非常合適。
白熊效應:禁止的語言,會對人起到提醒的效果
這個概念就是——心理學上的“白熊效應”。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加實驗的人員,不要去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實驗人員的思維出現強烈的反彈,腦海中很快浮現出白熊的形象。有的時候,越不讓人去、去想一件事情,結果可能會促使對方更想去做這件事情。
孩子年齡小,有的時候壓根沒有想到去做某件事,但是家長嚴厲的、禁止性質的語言,不讓孩子去做某件事情,這就加深了孩子的印象,提醒了孩子去做一件事情。“白熊效應”其實增加了家長管理孩子的難度,當家長想要提醒孩子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應該怎樣做呢?
少用否定性質的語言教育孩子,多給孩子正面的引導
孩子年齡尚小,一些令行禁止,是需要父母提醒的。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要玩;玩的時候不要把家裏弄亂;寫作業不能三心二意等等。但是,“白熊效應”提醒我們,禁止性質的語言,反而會促使人做某件事情。所以,家長教育孩子少用否定性質的語言,多給孩子正面的引導。舉個例子,家長不想孩子吃飯邊吃邊玩,可以告訴孩子,要吃快一點,集中注意力,還可以給孩子示範正確的吃飯行為,孩子就會規範自己的行為。
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
家長不讓孩子做某件事情,孩子出於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非要做做看。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反其道而行之,讓孩子做正確的事情。一個典型的案例,相傳蘇軾和蘇轍從小不愛讀書,他們的父母為了引導兄弟倆讀書,有意在孩子玩耍的時候讀書,待兩個孩子發現,再假裝把書藏起來,這樣一來反而吸引了孩子的興趣,蘇軾蘇轍慢慢對書感興趣。家長也可以套用蘇父的做法,讓孩子對你想讓他做的事情感興趣。
【話題討論:你還有什麼專治孩子不聽話的方法?】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髮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