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與行為主義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 20 世紀初到中葉在北美地區最為盛行的一種心理學理論。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華生和斯金納,其主要的觀點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外部的行為而不是內部的心理活動,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外顯的行為才是可供觀察的,而內隱的心理是無法觀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從刺激——反應的關係中來探討人的行為變化,主張通過嘗試錯誤的途徑來進行學習,更提倡用正負強化的方法來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和鞏固正確的行為習慣、消除不正確的行為習慣。根據這一基本的理論觀點,行為主義的教育心理學則強調通過改變刺激條件,設計教育、教學環境以及刻苦訓練的方法來教育兒童。
從大量的文獻中,我認為可以將行為主義心理學有關特殊教育原理的主要觀點大致上歸納為如下四點∶
1.無論是低能或超常都只是表明了個體的學習條件的不同,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含義;換言之,特殊教育的任務是根據不同個體的學習條件設計不同的教學和教育方法。
2.特殊兒童的任何特殊性都是可被具體地、客觀地衡量的;即否認任何不能被具體測量和客觀認定的特殊性。
3.實施特殊教育的關鍵在於綜合各方面的服務,為特殊兒童營造一個有利於兒童行為改變的環境。
4.在特殊兒童的鑑別、教育干預的過程中要儘量運用現代科學所能提供的比較先進的手段和方法,要有客觀的可被檢驗的標準,例如雲景達峯星教康隨班就讀兒童教育康復平台、星教康特殊兒童評估康復平台。
也正是由於行為主義心理學比較簡單明瞭,很容易被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和康復人員所接受,所以相比而言,行為主義心理學與特殊教育的發展有更直接的密切關係。例如,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階梯性小步子教學理論以及計算機教學方式對特殊兒童,尤其是在弱智兒童的教育和教學以及不良行為兒童和青少年的行為矯正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這一點,從廣泛應用於特殊教育的應用行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中已得到驗證。但是,隨着 20 世紀 60 年代以後,行為主義心理學派開始衰退,它在特殊教育領域的影響也逐漸地被興起的認知心理學的理論所沖淡和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