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是因媽媽沒把孩子帶好嗎原因有點暖!
文 | 維尼媽媽沐瀅
作為媽媽的您,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困窘”:孩子由老人帶着的時候,乖得很,不哭不鬧的。
可是隻要看到媽媽回來了,就各種“作”、各種哭鬧,沒來由地就“作”一通。
老人通常説: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
這是怎麼回事呢?
難道説,是媽媽不夠好,沒有把孩子帶好嗎?
我是職場媽媽,女兒6個月後我就重返職場。從她6個月到28個月入幼兒園的這段時間裏,白天由姥姥帶着直到我晚上下班回家。
只要我一回家,我媽説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寶寶跟我在一起表現可好了,一見到媽媽立刻就變樣。
女兒因為玩具掉地上了哭、她不小心摔倒了哭,或者沒緣由地哭……
而白天跟姥姥呆在一起的時候,女兒會乖巧地玩遊戲、看繪本、跟姥姥學英語(我媽媽是英語老師)、跟在姥姥身後學着大人的樣子玩小廚房過家家遊戲……
其實我一點都不感覺失敗或者焦慮,相反,我理解孩子的小心思,也欣慰於她對我的依戀——“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不要過分擔心,其實這説明她和媽媽的親子關係非常之好,她在媽媽身上能夠尋到安全感,對媽媽充滿了依戀。
聽到這個原因,是不是覺得透過孩子“作”的表面,背後的原因聽暖人心,也讓每個媽媽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認可。
“依戀”這個概念,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來的,原本用來解釋嬰兒與養育者之間的情感聯繫。
心理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依戀也分為幾種:
安全型(Secure)、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迴避型(Avoidant)。
安全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總是及時回應的話,嬰兒就會感受到安全、愛和自信,表現得更愛笑,不拘謹,容易交往。面對新環境勇於探索,並會尋求養育者的支持。
焦慮-矛盾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是否回應是不確定的,嬰兒會努力找尋,表現得更容易緊張和過度依賴。面對新環境大哭大鬧,不敢面對。
迴避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總不回應,態度冷漠,嬰兒會陷入抑鬱,表現得充滿懷疑,無法信任他人。害怕也不會向養育者求助或尋找安慰。
心理學家同時還指出,0-3歲時孩子與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
不難看出,孩子和媽媽形成安全型的依戀更有助於他們的心理成長,構建孩子的安全感和完整的人格。
那麼,就需要媽媽們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1、在嬰兒期內儘量堅持母乳餵養
從表面上看,母親給孩子哺乳的行為,僅僅是讓孩子獲取食物。
但實際上,母親的懷抱、肌膚的接觸、輕輕的拍撫、搖晃,都將會與孩子形成很好的連接,為嬰兒建立安全感打好基礎。
2、3歲前的孩子多一些肌膚接觸
3歲前的孩子更需要來自母親的肌膚接觸。
上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的恆河猴實驗。
這其中包括“代母實驗”。
將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放入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養育它的是兩隻假猴子,兩隻都是用鐵絲做成的,只不過其中的一隻有絨布包裹。
鐵絲母猴可以給小猴子提供充足的奶水,而絨布母猴只有絨布。
最開始,小猴子是圍着鐵絲母猴轉的,因為它可以吃到足夠的奶,但是過了幾天,心理學家們發現,小猴子只有飢餓的時候才向鐵猴子靠近,而更多的時候它是尋求絨布母猴的懷抱。尤其是當小猴子遭遇了巨大威脅的時候,它會立刻跑到絨布母猴的懷裏。
當哈洛把這些小猴子放回猴羣時他發現,它們幾乎無法正常與其他猴子相處,它們孤僻、抑鬱、自閉,甚至還出現了攻擊性和自殘性。
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母親肌膚接觸對孩子的重要,也證實了親密關係的重要。
後來哈洛改進了實驗,使得絨布母猴可以擺動,每天半個小時和小猴子玩耍,改進實驗後放回猴羣的小猴,成年後基本正常。
用哈洛自己的話説,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可以提供這三個變量,那麼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全部的需要。
因此,多帶孩子作撫觸、擁抱孩子,都會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心理營養。
3、給孩子提供穩定且持久的愛
持續而穩定的母愛,是給予孩子安全型依戀的重要條件。
孩子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能夠及時的回應,對孩子時刻保持着關注,又給孩子充足的自由探索空間。孩子會從內心感受到被媽媽關注着。
如果一個媽媽很情緒化,一會兒對孩子很温和,一會兒對孩子發脾氣,那麼孩子則感受不到穩定的愛,而形成矛盾型依戀。
4、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很多職場媽媽,平時要忙工作,回到家陪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
這也能更明顯地感受到孩子“無事哭三場”的原因。
不用為此而愧疚,只需要在能夠陪伴孩子的時候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就可以了。
陪孩子做遊戲、讀繪本、唱歌、做親子手工……這些都是促進親子感情的好方式。
同時,孩子在媽媽面前“作”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媽媽在關愛的同時,讓孩子體會邊界感。
如果孩子僅僅是因為見不到媽媽委屈而哭鬧的發泄,那麼媽媽完全可以給予及時滿足。
但如果孩子藉此“蹬鼻子上臉”,出現打媽媽、摔東西等越過邊界的行為,那麼媽媽及時發現,就要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予以制止,告訴孩子如何平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針對0-3歲孩子還不能很好地用詞語表達的時候,可以用簡單的詞:“抱抱”來告訴孩子,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哭,但哭過要學着用語言表達他的情緒和需求。
現在我家孩子5週歲了,能夠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了。
在小離別我之後,女兒會藉由一件小事用哭的方式跟我耍賴,然後會告訴我:媽媽,我是因為想你所以哭了,媽媽我愛你……
那種感覺,有點小酸楚,又覺得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