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受到父母“羞辱式激勵”的孩子,往往都會發展為這6種狀態
羞辱式語言能否激勵對方,要分人,更要分環境場景和外在所有條件。
但實際上,羞辱是情緒的一種。
釋放出羞辱語言的一方,通常強勢並盛氣凌人。而承受羞辱式情緒的一方,則處於弱勢地位,往往無法反擊。
現象上是語言攻擊,本質上則是社會角色和地位的懸殊,雙方實力的高低落差。能夠隨意釋放羞辱性語言的人,一方面體現出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此人的素質與格局。
成年人承受羞辱式語言的背後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擁有絕對控制力度時,處於領導者地位的人,內心是有安全感的。
基於這種安全感,若本人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格局和能力,通常不會對下級口出羞辱性語言,更不會放任事情發展到撕破臉,打壓對方尊嚴的程度。
德魯克在其管理學中的名言是,作為管理者要有五忌:
1.缺乏正直的品質;
2.只注意別人的弱點而不是長處的人,這是狹隘的表現;
3.將才智看得比品德更重要的人,這是不成熟的表現;
4.害怕手下強過自己的人,這是軟弱的表現;
5.管理者對自己的工作沒有高標準,使員工輕視管理者的能力,從而進一步輕視工作。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往往並沒有“盡善盡美”的戰略決策。為了不同的目標,人們總要付出各自不同的代價。人和人之間相互矛盾的目標、相互矛盾的觀點及矛盾的重點,也需要進行平衡。
能被如此方式管理的人,也必然是庸才。
而庸才的通常都通往同一個地方,那就是“他人的墊腳石,而且是一輩子。”
孩童心智發育與羞辱式語言的攻擊性
對於孩子而言,羞辱式語言不僅不能激發他/她,更會影響和傷害孩子的大腦,使之對學習產生抗拒心理。
另一方面,所有孩子都對父母有一種天然的依賴感。
正是因為這種情感的影響,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一切,即使似乎父母對他責罵吼叫棍棒加身,孩子也只會哭泣之後內心極力忍讓,同時更加依戀和粘着父母。
這種從恐懼、害怕到麻木無視的變化,會讓孩子的內心變得無助而冷漠。不僅起不到羞辱的激勵作用,反而會滋生很多問題。
1.性格懦弱、自卑
會從心底發生自卑感,認為自己一無可取,從而疏遠家長並對他們產生恐懼感。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會只會聽命令,唯命是從,在精神上十分壓抑,並且很自卑,以後在未來發展上也會很被動。
2.壓抑、孤獨
因為總是被羞辱性的語言打擊,所以會很沉默,願意一個人待着。寧願忍受孤獨也不想跟同伴相處。
父母往往對自己的孩子提高要求,但孩子努力後卻達不到,又怕被父母訓斥,所以總是精神緊張,惴惴不安。
4.發生怪癖心理
有時候並不是孩子的錯,父母也會大動肝火只是為了宣泄自己的情緒,這種情況下孩子要承受父母的嘮叨和教訓,又會覺得內心非常彆扭,久而久之就會變成怪癖心理。比如下意識的眨眼睛,很喜歡緊緊捏着某樣東西不鬆手,又或者被無端訓斥之後一個人躲起來哭等等。
長期羞辱孩子,罵孩子不爭氣,就會在孩子的潛意識裏形成一種“我就是這樣”的下意識想法,而孩子也會逐漸以這種想法去指導和驗證自己的行為,最後真就逐漸變成這樣的人。
無論是職場管理還是父母對待孩子,又或者是平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羞辱式語言所起到的作用,往往都是負面的。不到萬不得已,請慎用。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rce J, Emde RN. Mother’s presence is not enough: Effect of emotional availability on infant explor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1; 17:737–745.10.1037/0012-1649.17.6.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