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各地都大幅度降温,天氣也越來越乾燥,不少孩子都出現了皮膚幹癢、嘴唇乾裂的問題,有些孩子的小臉蛋還會出現‘高原紅’,又紅又糙又癢。這些問題在接下來的冬季會更加嚴重,光塗潤膚露、潤唇膏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更關鍵的是家長要學會內調外養。具體怎麼做,今天就詳細講一講。
皮膚幹、嘴唇乾是孩子秋冬季常見的問題:一是因為秋季燥邪當令,入秋以後降雨逐漸減少,空氣中的濕度降低;二是因為入秋後氣温降低,人體的新陳代謝變慢,皮脂腺、汗腺的分泌減少,皮膚就變得乾燥。孩子的皮膚嬌嫩,皮脂腺也不發達,乾燥的症狀會更為明顯。
皮膚幹、嘴唇乾,是孩子的津液不夠了
在中醫看來,孩子的乾燥問題與脾肺兩大臟腑有直接的關係。
●燥邪傷津,皮膚失養
秋季燥邪當令,燥邪侵犯人體容易耗損津液,而秋主肺,燥邪最耗的是肺津。肺合皮毛,肺氣宣發,負責將氣血津液外輸於皮毛,濡養、滋潤我們的皮膚。肺津不足,皮膚就會失養,出現皮膚乾燥、沒有光澤、口唇燥裂等情況。
另外,肺還主管呼吸系統,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肺津虧損,出現皮膚幹、嘴唇乾的問題,也要警惕孩子的呼吸系統問題,避免引發感冒、咳嗽、鼻炎、哮喘等肺系疾病。
●脾胃虧虛,水液運化失利
脾主四肢,在體合肉,負責運化水谷精微滋養身體。如果孩子脾胃虛弱,吃進去的水谷精微不能被好好吸收,津液和氣血得不到正常的運化,不能輸布到四肢和皮膚,就無法濡養皮毛筋骨,皮膚就容易乾燥、起皮、皸裂、發癢。
脾胃虛弱的孩子就算“多喝水”也無法解決乾燥的問題。脾主運化,喝下去的水需要靠脾胃轉化成對身體有用的津液,如果脾虛運化無力,體內一下湧入過量的水,脾胃運化不了又排泄不出去,反而會積聚變成水濕,增加脾胃的壓力,導致脾虛。
外保濕內潤燥,根源上緩解乾燥問題
孩子的乾燥問題要從內調外養兩大方面入手,而內調又要做好潤燥、健脾兩大工作。
●外養:做好保濕工作
在乾燥的秋冬季節,家長要幫孩子做好外部的保濕工作,具體要做好幾步:
1、洗澡注意水温:太熱的水容易導致毛細血管擴張,進而加重皮膚的瘙癢問題,水温應略高於皮膚温度即可。洗澡過程儘量不用肥皂,肥皂通常為鹼性,會洗掉油脂,破壞皮膚屏障。年齡小的小寶寶可以減少洗澡的次數,每天清潔重要部位即可。
2、使用加濕器:適當在居室或卧室使用加濕器增加空氣濕度,以上午2小時,下午2小時為宜;濕度控制在40%~60%之間。要注意通風,加濕器中的水要勤更換,防止滋生細菌。
3、正確選用潤膚產品:洗臉或洗澡後3分鐘內及時塗潤膚霜能更好地吸收和鎖住水分,重點塗抹足後、手、胳膊肘等容易乾燥的部位。需要提醒家長一句的是,給孩子購買潤膚霜,建議選擇知名、正規大廠家的“消字號”產品。單純給孩子潤膚用,我推薦用安全可靠的甘油、凡士林、木瓜膏。
●內調:潤燥、健脾缺一不可
孩子的乾燥問題根源在脾肺,因此除了做好基礎的保濕工作,內調才是治本之法。秋冬季節期間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些潤燥的食療,但前提是孩子的消化狀態要好,否則只會增加脾胃的負擔,讓積食入裏化濕甚至化熱,孩子也容易生病。
所以,家長每天要做好“10秒判消化”,早餐後花10秒的時間觀察孩子的舌苔、大便、口氣、睡眠,看孩子睡眠是否正常,舌苔厚不厚膩、口氣大不大、大便正不正常、昨晚睡覺安不安分,如果有1個或者以上不正常,就代表孩子積食了,此時要馬上安排三星湯消食導滯,配合素食2~3天。
多喝温水是最直接的補充津液的方法,家長可以讓給孩子多飲水,遵循少量、多次、慢飲、不定量,不建議固定每天必須“8杯水”之類的原則。
1、正確安排潤燥食療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燥者濡之”的説法。意思是,緩解乾燥就要柔潤。霜降以後,温燥逐漸往涼燥過度,此時要以温潤為主,飲食上可以多吃花生、杏仁、芝麻、糯米、蓮藕、銀耳等食材。吃粥也是不錯的潤燥方式,可以用以上的食材煲粥,如杏仁百合粥(食療方見文末),味道好也容易消化。
2、潤燥的前提是健脾
潤燥的食療大多粘膩,如果孩子脾胃虛弱,再用滋膩的食療,不但不能好好吸收,還會造成積滯、濕滯的情況,加重脾胃運化的壓力,甚至會導致脾虛。
所以,要解決孩子皮膚乾燥的問題,根源還是在健脾,脾胃健運,吃進去的食療能被吸收,津液才能輸布至全身,真正地起到潤燥的作用。秋冬季節可以在孩子消化好時,每週安排1~2次理脾補肺方。
杏仁百合粥
材料:南杏仁,鮮百合,大米,冰糖
功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宜忌:
◆3歲以上消化好時用。
◆蠶豆病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