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這幾點家長需牢記
孩子在外被別人欺負了怎麼辦?有的家長擔心自己無法有效安撫孩子的情緒,有的家長擔心孩子不能獨自處理這樣的問題,也有家長思考,是否應該讓孩子反擊回去?
這確實是一道“兩難”的選擇題——不反擊,擔心孩子變得懦弱,以後總受欺負;還手,擔心孩子會習慣於靠暴力解決問題,蠻不講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受欺負時,家長該怎麼辦”的話題。
孩子被“欺負”了,
家長第一時間該怎麼做?
當發現孩子被“欺負”時,比起教TA如何回擊,更重要的是第一時間安撫TA的情緒,引導孩子回到平常的狀態中去,這樣才能面對接下來的問題。因此,家長先不要着急憤怒,不妨試着深吸一口氣,平復一下自己的激動情緒,再用以下方法和孩子進行溝通:
1、傾聽孩子的訴説,而不是直接給予解決方法
當孩子向爸爸媽媽訴説的時候,首先要認真傾聽,理解孩子不同的情緒,諸如傷心、委屈、氣憤甚至渴望報復等情感或心理;引導他們詳細地講出事情發生的經過和TA採取的做法,儘量從中搞清事情的原委,以便做好有針對性的引導和疏導。
2、瞭解事情經過,判斷事件性質
詢問、瞭解事情發生的經過,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情緒狀況、過程描述、以及是否有受傷等方面,判斷出孩子遇到的是可以自己解決的、發生在小朋友之間的小矛盾,還是已經上升到了校園暴力、明顯的攻擊性行為。其實很多情況下,被“欺負”也許只是兩個孩子之間正常的交往衝突,孩子是能夠依靠自己解決的。
3、避免傳遞負面情緒,扮演“法官”的角色
家長在保持自我平靜的前提下,可以充當兩個孩子之間“法官”的角色。這位“法官”並不一定要裁決誰對誰錯,更重要的是保持中立,承擔起調節氣氛、轉移話題、化解矛盾的作用。如果孩子確實是明顯被欺負的一方,也不要表現得過於緊張和生氣,避免自己的負性情緒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家長要向孩子傳達這樣一種信息:被欺負並不可怕,可以解決。
家長如何教導孩子應對沖突?
1、根據不同的個性進行不同的引導
穩定住情緒後,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進行不同方式的引導。
對個性比較被動的孩子,家長就要對孩子強調受到攻擊不能一味忍受,温柔地引導孩子保護自己,“強硬反擊”對於無理的“欺負行為”往往最管用。切記,不能指責孩子沒用、軟弱,説出:“你現在總被欺負,長大後也沒出息!”這種暗示孩子、讓TA喪失自信的話。
對於主動性很強的孩子,可以讓孩子主動表示友好,比如告訴對方:“如果你不動手,我們可以做朋友。”假如溝通無效,那不妨在家長在場而不介入的前提下,讓孩子小小地打一打、吵一吵。個性主動的孩子通常會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平衡點,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
2、教孩子恰當保護自己的權利
不論是教孩子“打回去”,還是教孩子“凡事多忍讓”,都是比較極端的處理方法。家長要讓孩子潛意識裏形成這樣的觀念:在學會尊重他人的同時,也不能犧牲自己的正當權益。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與孩子在家模擬一些發生問題的情景。比如:
一個孩子搶走了你帶去的玩具,你就可以直接地用言語抗議,“這是我的玩具,沒有我的允許,你搶走它是不對的!”
當你和別的小朋友都想要玩一件公共玩具,別的小朋友獨自佔有時,則可以温柔溝通,提出不同的玩玩具方式,和大家一起分享。
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會學會何時需要忍讓、何時需要為自己的權利發聲,家長無需在一開始就將孩子置於“受害者”的位置上,孩子的事情,可以儘量先鼓勵TA自己試着解決,説不定會比想象中來得容易。
3、教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制止暴力”
在孩子的世界裏,沒有絕對的是非,打打鬧鬧並不是錯誤。特別是在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孩子需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去學會成長,需要通過試錯來了解處理衝突的正確方式。因此,家長需要告訴孩子應該直面衝突、制止暴力,想如何應對,還是取決於孩子自己想要用的方式。
孩子自己想要反擊時,這時,孩子通常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確注意反擊時的分寸,不能給他人造成傷害,做到“點到為止”,保護自己後就無需多次反擊,因為“暴力解決”並不是上策。
孩子不願動手反擊時,這時,可以告訴孩子,在TA無法制止對方時,選擇尋求老師、家長的幫助,但必須要告訴孩子:藉助外界力量不失為解決問題的一種辦法,但不是唯一的辦法,要先依靠自己的小腦袋想方法,實在不行了再找大人幫助。尋求幫助時,也要告訴大人自己的“努力過程”,方便大人進行判斷和解決。
另外,如果面對有嚴重行為問題、出現攻擊性行為導致別人受傷的孩子,那也要告訴孩子:“打不過就跑”也是一種智慧,一定不能硬碰硬,瞅準時機讓自己脱身,然後儘快告知老師或者父母,讓大人蔘與解決比較嚴重的問題。
最後想要提醒爸爸媽媽,孩子被欺負了,雖然需要家長進行引導,但是儘量要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如果過多插手孩子社會交往的問題,反而會讓他們失去辨別是非和尋找解決方法的能力。所以爸爸媽媽們要給予孩子多一點信任,放手讓TA面對成長路上的挫折,不要過多“代勞”,抹殺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
【來源:上海科學育兒指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