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話癆”父母能培養出聰明娃?4個好處勝過沉默,你説對了嗎?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健康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與人溝通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面對小寶寶更讓家長焦慮。還不會説話的小嬰兒,每天好像只會哭、笑,需要大人照料所有事情。

偶爾想跟他説句話,得到的回應只是“咿咿呀呀”,久而久之,獨自在家帶孩子的人越來越沉默。

“話癆”父母能培養出聰明娃?

家長們不知道的是,小嬰兒即使不會説話,仍然對語言很感興趣,而“話癆”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聰明娃。

27周的胎寶的聽覺神經系統已經完全完善,32周時,胎寶可以辨別媽媽的聲音,從這時期語言就已經對寶寶產生了影響。

等到寶寶出生後,他會對在媽媽肚子裏聽過的聲音比敏感,並能分辨出不同的聲音,從寶寶一出生就經常和他説話,有很多好處。

多和寶寶説話好處多多

1)通過語言刺激,促進大腦發育

麻省理工曾作過研究,父母多跟寶寶語言溝通,更有利於孩子大腦發育。

在聽到別人説話時,大腦會有一個接收聲音——分析聲音——分析內容——作出反應——給出回答的過程。

小嬰兒經常聽父母與自己説話,雖然還不會説,但可以在不知不覺中鍛鍊其中一部分能力,從而促進大腦發育。

2)常聽父母説話,促進寶寶語言發育

哈佛大學教授斯金納曾表示,“孩子的語言能,是受周圍環境刺激、並做出反應的結果。

在什麼樣的語言環境下長大,孩子就會具備相似的語言能力,父母經常與孩子聊天,孩子張口説話的時間也會比較早。

反之孩子每天聽不到家人説幾句話,即使他想開口也不知道如何説、説什麼,慢慢就懶得説了。

3)使寶寶擁有豐富的情感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和感情,小嬰兒剛出生時情緒還比較簡單,如果此時父母與他沒有交流,寶寶的情感會變得冷漠。

當寶寶知道父母與自己説話時,覺得被關注會很開心,併產生積極的情緒,產生豐富內心情感。

4)父母常説話,可鍛鍊孩子表達能力

每個寶寶説話時間早晚不同,到了1歲左右基本能説簡單的字,2歲時可以大跟人溝通,語言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鍛鍊。

從小聽到父母説話較多的寶寶,更熟悉語言的表達方式,日後言組織能力強、敢説話、表達能力較強。

別怕做“話癆”父母

照顧小嬰兒時,不要擔心自己像個“小話癆”,在寶寶還不會翻身、玩耍時,聽父母對着自己説話是最開心的事情了。

例如我們可以在給寶寶換衣服、餵奶、擦嘴巴等時刻,像彙報工作一樣跟他説:我們現在要這樣做哦!這樣大人和孩子都不會覺得無聊。

和寶寶説説話會有以上幾個好處,家長真的要重視起來,不過説話的方式也很重要,否則説得再多也沒用。

這樣和寶寶説話更有愛

★ “打個巴掌給個甜棗”的方式不可取

Teicher博士在做過一項研究:孩子被施加了語言暴力後,後續的安慰並不能抵消傷害。

家長要特別注意,別隨意責罵、侮辱、嘲諷孩子,事後覺得後悔又換種態哄孩子,這會留下父母情緒波動大的印象,減少傷害最好的方式是讓傷害沒有發生過。

★ 注意説話時的面部表情

只有枯燥的語言溝通並不足夠,家長要注意和寶寶説話時的情緒和語氣,可通過很明顯的面部表情、眼神,向寶寶傳達我們現在的情緒。

因為小嬰兒可能聽不懂複雜的詞語,但可以通過大人的表情,來判斷對方大概的心情,這是在教寶寶情緒表達。

★ 別心急,注意語速和詞語難度

跟小嬰兒説話時,沒有必要心急地期待讓他能做出回答,只要保證寶寶可以清楚聽到我們説話的內容和語氣就好。

寶寶説話時記得聲音輕柔,語速不要太快,每一句話表達簡短易懂,這樣才能保證每一句話説出是有引導作用的。

糰子媽心裏話:

《非暴力溝通》中提到過,人的內心有一個循環,不知如何表達感受——覺得他人冷漠——更不願表達——覺得他人越來越冷漠。

很多人在學校、工作、生活環境中,會陷入類似痛苦的循環,為了孩子不經歷這種痛苦,從他小時候就當一對“話癆”父母,還是不錯的。

【今日話題】你平時照顧孩子,有注意語言上的溝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