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黃帝內經:心境失守則病。我們一切的病都是由不良生活習慣開始的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健康

夏至了,您吃麪條和餛飩了嗎?雞蛋呢?有沒有煮幾個紅皮的家雞蛋呢?

我們學習《黃帝內經》這麼久,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最初的論述當中,偉大的聖王黃帝和智慧的天師岐伯之間,並沒有明確的提出所謂“醫學”的概念,甚至連“診治”之類的話都沒有説過,只是略微提及了一下今時之人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和養生法則生活的話,就會有“病”。

這是為什麼呢?

在上古時期的人們,因為通曉自然天地之大道,懂得陰陽運化之妙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能夠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以及他們的內心世界還能夠達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修為。所以“病安從來”?上古時期之人類就不生病!他們大多“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

可是到了黃帝和岐伯生活的時期,即那個時代的“今時之人”卻已然淪落到“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境地了。

因為人們衰老提前了,肌體功能退化了,各種疾病也就滋生了,所以才有了所謂的“醫學醫術”,也就產生了“醫者”這麼一種職業。

在黃帝和岐伯看來,能夠令我們生病早衰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按照天地自然大道的規律去生活。簡而言之,就是人們開始從身心世界裏,都變得不順從,不安分起來了!而造成這些“不安分,不順從”的身心煩惱疾病的根本原因則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慾望”!

那種窮奢極欲的“享受外在粗俗快感的慾望”使我們的身心病了。

怎麼辦呢?

有了病,就得治。如何診治呢?最最高明的辦法,往往又非常之簡單快捷。所謂“大道至簡至易”就是這個道理。可是眾生就是這樣,越簡單有效的方法往往棄如敝屣,毫不在意而不加珍惜!

多説無益!純費口舌而已。

或許就是這樣,往往就是這樣,儘管恬淡虛無的心境修養,食飲起居的節度規律可以令我們健康乃至於長壽;儘管我們也明白這樣的道理。但在很多人們心裏卻依然認為,如果那樣活着,真的就“沒有多大意思”了。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

我也非常喜歡這首歌,可實實在在的説這已然是一種病了……得治!

恬淡虛無是什麼意思呢?

有的學者講這個“恬”是安靜的意思。這個説法不能説不對,但還不夠完整。

恬,是在安然內心中生髮的一種“喜悦”。

這種喜悦不是大樂大喜,它就是那麼安靜平和的一種淺淺的喜悦。類似於我們的“微微一笑”,連牙齒也不會露出來,只是浮現在眼中的一抹笑意,雖清淺,卻內藴深藏而無限。

淡呢?這個“淡”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此處的“淡”應為“惔”。惔有二種讀音,一者為“tan”,作“火燒”意;一者為“dan”通“淡”意。

儘管如此 ,如果嚴謹的來説,還是應該用“惔”。因為恬淡虛無本身表達的是心靈的狀態和境界,應從“心”。

惔同淡,就是“不濃”之意。對什麼不濃呢?對什麼要保持一種“淡然的”,“淡淡的”態度呢?就是面對一切慾望的時候,要保持一種淡然處之的態度,要淡定一些。

虛無又是什麼意思呢?

這兩個字最難解釋,因為無從比擬,只能領悟。

我們淡然的,淡定的面對身心內外的一切慾望,並且能夠保有獲得一份內心安寧平和的喜悦,從而讓我們的身心境界達到“虛無”之境。

呵呵!這個做到的人不多!我們能做到的是:來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時光;來啊,愛情啊!反正有大把慾望;來啊,流浪啊,反正有大把方向;來啊,造作啊,反正有大把風光……越慌越想越慌,越癢越搔越癢……

這是病,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