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非母語環境下,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健康

在孩子學英語的過程中,有的家長會有這樣的苦惱:


孩子看到水,他會指着説:"水是water";


他指着母雞會説,“母雞是hen。”


當我們給孩子出題,“我需要你”用英語怎麼説?


孩子可能會這樣思索:


“我是I,你是you,需要是need,最後再連詞成句就是:I need you. ”


作為非英語母語者,孩子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無論是在紙上還是腦子裏,都習慣去做“翻譯”。


這是因為孩子沒有建立英語思維。


如果家長不重視,長此以往,這個問題會限制孩子在實際中用英語溝通的能力。


所謂英語思維,就是think in English / use English to think(用英語思考);


簡單點説,就是要避免翻譯,跳過中文,直接用英語去想、去表達。


比如,看到一個蘋果的圖像,一個具有英語思維的孩子會直接想到"apple",而不會用“蘋果”這個中文詞來做過渡橋樑。



一個沒有英語思維的孩子,他是無法真正掌握語言背後的邏輯、文化與思維方式。


孩子即使詞彙量可以達到5000個單詞,最終也不懂靈活運用。


因此,我們讓孩子進行英語啓蒙學習,重在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


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跳出母語,能用英語認知事物,並建立直接的聯繫,形成英語思維呢?


今天,小助理就來和大家一起,解答這個問題



大量的可理解輸入

是培養英語思維的基礎


很多家長每天放英語歌謠給孩子聽,給孩子看英文動畫,以此達到“磨耳朵”的目的。


但問題是,孩子真能聽懂嗎?


孩子即使知道英語發音,但語意無法在大腦中建立聯繫,也是典型的無效輸入。


這種不理解的輸入,對於孩子來説只是一種噪音。


英語啓蒙的關鍵,就是看孩子有多少輸入被理解了、被真正吸收了。


只有真正被吸收的輸入,才是有效輸入,才會形成學習效果,最終形成輸出。


那麼家長如何做,才能讓孩子進行可理解性輸入呢?


01

挑選合適的英文動畫、繪本


為何大家都推崇動畫片和繪本,因為這些可以最大限度彌補語言環境的缺失。


在繪本和動畫片中,不僅有日常常用的生活場景對話,還會涉及到大量豐富的題材,寓教於樂。



孩子觀看的英文動畫和繪本多種多樣,家長如何選擇和年齡相匹配的動畫及繪本呢?


以英文動畫舉例:


對於剛開始和英語接觸的孩子,要挑選五分鐘左右,基本以短句為主,語速慢的動畫片。比如:


In the night garden(花園寶寶)、Penelope(藍色小考拉)…


孩子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磨耳朵,有了一定的接觸,家長可以為孩子挑選5-10分鐘左右長度和句子重複度高,語速較慢的短片,比如:


PAW patroll(汪汪隊立大功)、Octonauts(海底小縱隊)…


通過這個階段的積累,接下來家長可以為孩子挑選10到20分鐘句子較長,語速稍快的短片。比如:


Dora the Explorer(愛探險的朵拉)、Bob the builder(巴布工程師)…


以此類推,隨着孩子不斷的英語輸入,家長不斷在現有的輸入上增加難度和挑戰,才能實現孩子有效輸入最大化。


家長選擇繪本的方式也一樣,根據孩子年齡和興趣入手,從簡單的洞洞書、翻翻書到故事邏輯性強的長繪本,再到分級閲讀,層層遞進增加難度和挑戰。


例如著名的美國學樂分級繪本《First Little Readers》生活英語系列,涵蓋2-8歲所需掌握的英語知識點目前共有A-F共六個級別,嚴格按照美國學校分級閲讀的標準進行設計的,一共有207種句式表達,涵蓋13大生活場景主題,全部學完能掌握1000+詞彙量,滿足幼兒園到小學二年級的所有英語知識點。



02

用肢體、表情及圖像示意,而不是翻譯


我們要如何讓孩子看到事物,就能在腦海中自然而然地想到對應的英語表達呢?


很多英語課堂都是這樣做的,老師把繪本、動畫中的內容搬到孩子的面前,讓孩子看到、摸到、感受到;


孩子才能一邊聽一邊理解,慢慢形成英語思維。


家長也可以效仿,以家長陪孩子看《藍色小考拉》為例,裏面涉及的場景“in the living room”,小考拉與夥伴問好:


“Good evening.”


“Good evening?That's not the evening.”


“I made a mistake.Good afternoon.”


可能很多家長會告訴孩子,“evening”是晚上,而“afternoon”是下午。


家長的這種做法不利於孩子英語思維的形成,家長正確的做法是:


拿出代表“星星、月亮、睡覺”夜晚的圖片,告訴孩子,“In the evening.”


拿出代表“喝下午茶”等代表下午的圖片,告訴孩子,“In the afternoon。”


如此,讓孩子自己慢慢理解就好。


如果家長實在忍不住想翻譯的話,就用英語翻譯,並配合肢體比劃、誇張的表情,結合圖片慢慢説,比如:


“In the afternoon we have afternoon tea.”


“At night, the stars come out and the moon comes out.”


如果家長直接翻譯成中文,孩子就會習慣依賴於翻譯,以後在頭腦中就多了一道關,要先翻譯成漢語,再想到英語,這就不是英語思維了…



建立英語思維

孩子“輸出”突飛猛進


當孩子可理解性輸入完成,孩子吸收地如何,就得看輸出了。


孩子能有效輸出,才是英語思維的最好體現。


當孩子看完一部動畫片後,不是看完就完事了,家長要幫孩子建立起英語思維,就需要適當輸出,家長們如何引導呢?


01

調動感官,開啓肢體遊戲


當孩子看完動畫片之後,家長應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將動畫片中出現的知識點進行動作演繹,引導孩子即刻反應出英語動畫片中的英語詞彙或句子,鍛鍊孩子的直接思維。


比如《小豬佩奇》第一集《Muddy Puddle》裏面出現的台詞:


“George likes to jump in muddy puddles.”


“Peppa likes to look after her little brother, George.”


家長可以邊重複句子,邊誇張地模擬“喬治跳泥坑”的感覺;


另外一句話,家長可以抱着娃娃輕拍,或用別的場景,模擬“佩奇喜歡照顧她的弟弟”。


我們還可以提取出I like to…,讓孩子學會表達他們所喜歡做的事情。


像這樣的重複句式在每一集中都很容易找到。


我們在每一集動畫片中都提取出一兩個基本句式用到日常親子口語中進行不斷強化,運用肢體動作,讓孩子明白其中的意思,相信孩子很快就能熟練掌握並應用起來。


02

角色扮演,場景還原


家長還可以藉助角色扮演遊戲,進行英文動畫片場景還原和複述。


在此遊戲過程中,家長可以跟孩子制定規則,比如規定孩子只能用英文去表達,不能使用中文。


即使孩子在此過程中突然碰到英文忘記或不會而卡殼時,這種情境下或許還能激發出孩子的自主表達。


我們這樣給孩子創造一個機會和舞台去不斷輸出,會使孩子的直接思維和語言越來越順暢。


再拿《小豬佩奇》舉例,比如看完《Hide And Seek》這一集, 爸爸媽媽可以都加入進來,媽媽先藏起來,孩子來找,爸爸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線索。


孩子蒙上眼睛來數 "One、two、three…ten","Ready or not?"


"Here comes…"


(媽媽快速藏好),爸爸提供線索:"Is she in the bedroom?"


孩子根據線索走進卧室尋找"No one";


繼續提供線索:"Is she under the table?"


"Found you!"


"It is…turn to hide?"


通過這些親子互動,能很好地幫助孩子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並加深孩子對英語的理解,並持續輸出。


隨着孩子在生活中使用英語的頻率增加,他的表達會變得越來越自然,潛移默化間就能形成英語思維了。


説了這麼多,歸根結底,構建英語思維的最好方式,還是:


“讓孩子在6歲前開始英語啓蒙,越早越好。”


如果開始得晚,小孩中文很強勢了,就會不自學地用中文的思維方式,去組織英語句子。


由此可見,在孩子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培養英語思維尤為重要。


而孩子養成英語思維習慣,也必定要始終貫穿輸入-吸收-輸出階段。


以上這些形成孩子英語思維的方法,家長趕緊陪孩子練習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