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家長回家發現,熊孩子哥哥正在“燉”弟弟,網友評論就差點火了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健康

隨着現在教育思想的進步,不打罵孩子的思潮對不少家長的影響日益深遠。

熊孩子們的本性就開始展露無遺,而越來越多的熊孩子沒讓家長操心,而讓其他路人感到十分頭疼。畢竟熊孩子不是最可怕的,比熊孩子還可怕的是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

如今熊孩子的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家提到熊孩子都感到背後一涼,要是熊孩子來家裏做客更是直冒冷汗。

最近又有一個熊孩子在網絡上迅速走紅了起來,然而這次沒有“禍及無辜”。

這一天孩子的家長臨時出門有點事情,就告訴哥哥他們很快回來,讓他在家好好照顧弟弟。

熊孩子哥哥滿口答應,甚至向爸爸媽媽保證一定會把弟弟照顧得舒舒服服的。


結果爸媽剛走一會兒,熊孩子哥哥就想學着電視裏的做菜節目一樣玩起做菜煮飯的遊戲。

於是,他把家裏的鍋搬進了客廳,學着電視裏動畫片的樣子把鍋裏面加滿了水。

接着他就開始尋找食材了,找了半天沒找到合適的,最後他把目光就瞄向了自己的弟弟。就這樣他把弟弟放進鍋裏坐好了,“食材”準備就緒。

小弟弟倒覺得鍋裏有水十分好玩,一點也沒有抗拒哥哥的搗蛋行為,甚至在鍋裏表現得很好奇。

哥哥看到弟弟如此配合,也是非常開心。


哥哥痛快的決定給弟弟做一個好菜。首先,他把弟弟最愛喝的奶粉拿了出來,然後倒進了鍋裏,用力攪拌,不一會兒奶粉在水裏融化,一鍋泛着香味的白湯就成型了。

緊接着,哥哥想起電視裏的做菜節目還要放上花椒、鹽巴、雞精、醬油、醋之類的作料。想到就又跑進廚房把家裏面能用的作料都拿了出來倒進鍋裏。

正在熊孩子哥哥用力攪拌作料,讓湯汁更加均勻的時候,爸爸媽媽從外面辦事回來了。看見熊孩子哥哥正在認真的“燉弟弟”,趕緊阻止了這場鬧劇。

事後爸爸媽媽還心有餘悸,還好及時趕回來了,要是等他把作料攪拌均勻了估計就要點火開始“燉了”,雖然放上灶台有點困難,但誰知道哥哥又沒有其他什麼想法呢!那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了。


其實,這件事情也給我們很大的思考,現在熊孩子越來越多,他們犯的錯誤也越來越千奇百怪,很多時候都需要家長去給他們“擦屁股”,那我們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當孩子犯錯要冷靜

孩子犯錯都是在所難免的,古話説得好:“不調皮的孩子沒用。”

這也從側面説明了調皮其實是孩子的天性,那麼當我們遇到孩子調皮犯錯誤的時候,一定要冷靜。

不可一時衝動對孩子又打又罵,畢竟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們也有逆反心理,有的時候家長越是不準的事情,他們越要去做。

因此我們一定要詢問孩子犯錯的原因,瞭解事情的經過,最後告訴他這種事情是不能做的。

還可以為孩子舉幾個例子,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危害性。家長一定要提醒孩子這樣的事情下次不可以再犯,如果下次再犯的話就會嚴厲地懲罰他。

適當懲罰,不姑息縱容

對於經常犯錯誤的孩子,我們絕不可以溺愛。該批評的還是要批判,該教育的還是要教育。

家長真的不可以一句輕飄飄的“聽話下次不要再這樣了”就一帶而過,孩子承認錯誤點頭會很快,但是下次他肯定還是會這樣犯同樣的錯。

那我們不如讓孩子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尤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當我們適當懲罰了孩子,每當他想再次犯同樣的錯誤時就會想起之前的懲罰,知道錯誤的嚴重性。

所以我們家長在孩子多次犯錯的時候一定不要姑息縱容,特別是對他人造成困擾的時候更不要對孩子包庇,那樣只是在鼓勵孩子下次繼續犯錯,那樣只是在給孩子犯錯撐腰。

更不要找什麼藉口“孩子還小不懂事”、“他還只是個孩子啊”、“你個大人,跟孩子較什麼勁”之類的話去包庇孩子。如果熊孩子的家長捨不得教育,那今後只有他人和社會幫着教育了。

該懲罰的還是要懲罰,比如犯了錯誤不看電視,犯了錯誤就把他最喜歡的玩具沒收一個星期之類的懲罰還是能採取的。只要抓住孩子喜歡的東西,讓他們接受失去自己喜歡的東西的那種失落感,那麼他們再次犯錯的機會就小很多。

熊孩子的搗蛋行為,往往就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她們根本體會不了什麼叫難過。教會他們感同身受是很重要的!

潛移默化的日常教育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家長就可以教孩子一些社會交往的基本禮節,以及遵守公共秩序的一些基本原則,這樣孩子在潛移默化間就知道了做什麼事情是不會被允許的,做什麼事情是會受到爸爸媽媽的懲罰的。

給孩子的底線教育是我們一直倡導的,孩子心中有了底線,哪怕是頑皮犯錯也不會超出你的想象,也會在你的可控範圍之內。

平日間多和孩子交流溝通,多和孩子講一講應當遵守的規矩和禮儀,對於收拾熊孩子和減少熊行為的發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方法。

每一個孩子都會犯錯,但是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清楚地認識孩子犯的錯誤,不包庇,不縱容。

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初犯錯誤不要去打罵,和孩子講講道理,告訴孩子再次犯同樣的錯誤會有什麼後果即可。

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家長要更加的用心,多一些細心,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包容心,這樣才能真正教育好“熊孩子”。否則不僅養成了熊孩子,還誕生了熊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