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虎媽砸錢百萬,養出了一個廢柴兒子:最好的教育,是熱愛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健康

文 | 芒來小姐

朋友圈裏一對“精英父母”朋友,

最近在給兒子辦理轉學。

我問轉到哪裏?

孩子媽説:

老家一個三、四線城市。

這對父母有着高學歷、高收入,

也很捨得砸錢“雞娃”,

可兒子中考卻只考了400多分。

從那之後,

他們就一直在反思自己在教育上的問題。

“我花了近百萬,

讓兒子報各種學習班、培訓班,

沒想到養出一個‘廢柴’。

孩子媽苦笑着説,

“我這才知道,當年只顧着逼孩子,

現在兒子對學習的熱愛幾乎為零。”

為了孩子,他們決定辭職回老家。

一是為了多陪陪孩子,補償過去因為忙於工作、疏忽了的陪伴;

二是因為孩子喜歡踢足球,老家的少兒足球隊覺得他條件很好。

孩子不愛讀書,

逼也逼不成材,

那就給他追求熱愛的自由。

這對父母的決定,不失為明智。

作為父母,

我們很難給孩子留下受用一生的東西;

可一旦幫助孩子投身熱愛,

成長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他們就可以終身受益。

一份自發的熱愛,補償了童年的缺愛

哈佛大學耗時75年、剖析數千人,

得出結論:

熱愛是一種後天培養的能力。

兒童時期,

心懷熱愛的孩子會顯現三個特質:

專注,樂觀,合羣。

研究對象亞當,

童年遭遇父母的虐待和家暴,

性格孤僻,沒有一個朋友。

但他熱愛科學,

為了鑽研興趣,自己打工賺學費,

進入醫學院學習生物統計學。

二戰結束後,

亞當熱衷於核武器研究;

32歲加入美國航天局,

並組建了一個多達50人的部門。

對科學的熱愛,改變了他的一生。

其實,

亞當有一個悲慘的童年,

原本充滿了自卑和懷疑。

可隨着年齡增長,

他對科學的熱愛,

逐漸轉變為對自己的熱愛。

研究者認為:

童年時期,孩子是否有為之投入熱情的事情,更重要。

因為這揭示了孩子是否能克服自卑,

在專注中變得自信。

另一位研究對象查爾斯,

人生也很坎坷。

他中年離婚,

妻離子散,生活一塌糊塗。

研究者卻稱讚他是“所有研究對象中最智慧的一個人”。

因為,

他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有一種“近乎盲目的樂觀”。

小時候母親為了懲罰,

將他關在櫃子裏,

漆黑孤獨的環境中,

查爾斯能做到自娛自樂;

成年後他在婚姻裏被傷害,

他感恩地説:

婚姻讓我學會了謙虛、寬容與愛。

對熱愛玩耍的查爾斯來説,

生活很有趣。

別人眼裏的酸檸檬,

是他眼裏可口的檸檬汁。

他熱愛這樣的生活,

直到79歲,

依然認為自己這輩子可以平安幸福。

除了專注和樂觀,

熱愛還會使人更懂得建立親密關係。

16歲的奇普愛上了一個女孩,

他花了幾年時間,

讓女孩也愛上了他,並且走入婚姻。

兩人都是彼此的初戀,

雖然涉世未深,

但奇普很懂得配合妻子。

他們有不同的興趣愛好,

但奇普夫婦每年都會去劃一次獨木舟;

他們熱衷於探索彼此的靈魂深度,

同時又給予對方做自己的自由。

75歲的奇普接受研究員採訪,

談到維持婚姻幸福的秘訣,他説:

我的妻子變得越來越自信了,

而我越來越擅長適應她的自信。

研究員感嘆:

奇普恐怕是研究對象中最幸福的男人了。

他的熱愛對象是“人”。

無論友情還是愛情,他都能輕易做到:

發自肺腑投入到一段關係裏,

與人親密,同時不讓人感到被打擾。

以上三個故事,

都來自同一份研究。

研究者整理了近2000人的“熱愛”,

得出了一個結論:

孩子的學習成績、才藝水平和未來成就,

不一定成正比;

但如果他心懷熱愛,

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未來很可能會脱穎而出。

就像比爾.蓋茨説的:

父母唯一該為孩子做的事情,

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

鼓勵他們全力以赴去追求,併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份言傳身教的熱愛,勝過百次強塞

心理學家温尼科特説:

孩子是一面鏡子,會誠實地映出父母的樣子。

父母笑,孩子就快樂;

父母勤奮,孩子就上進;

父母心懷熱愛,孩子就自律自持。

我有一個姐妹,

孩子小升初,

每晚丟掉書包就看電視、打遊戲,

對學習一點也不上心。

姐妹很着急,

説了孩子很多次,不聽,索性不説了。

某天她從書店回來,

拿着書在沙發上閲讀。

抬起頭來時,發現電視不知何時靜音了。

孩子拿着書,

坐在她對面,正津津有味地閲讀。

一個人最快樂、最自覺、最積極的時候,

是做自己熱愛之事的時候。

若你焦慮於孩子不自律,

其實是因為他不夠熱愛眼前這件事。

當父母放下焦慮,做自己熱愛的事;

孩子也會耳濡目染,投身興趣所在。

可能很多父母要説:

我的孩子只熱愛打遊戲,怎麼辦?

回答之前,我想先問問這些父母:

你陪孩子打過遊戲嗎?

你和孩子分享過投身熱愛的快樂嗎?

我有一位朋友,

每天會陪孩子打一小時遊戲。

她要求自己:

無論多好玩、多無聊,都要打一小時,然後準時下線。

之所以這樣做,是想以身作則告訴孩子:

“熱愛”和“上癮”是兩碼事。

一件事再好玩,也不必馬上做完,

這世上沒有錯的興趣,

只有錯誤的追求方式。

若你此刻正困惑於: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

不妨參考這個答案:

父母挖空心思教育孩子,不如引導孩子正確追求熱愛。

別剪斷孩子的翅膀,

而是讓孩子站在父母的翅膀上,

他自然能看得更高、更遠、更廣。

熱愛不能缺席,請記住這三件事

培養熱愛是一件長期的事,

想要正確引導孩子,不妨參考以下三個辦法:

首先,戒掉控制,允許孩子多多嘗試。

我身邊有一位“海淀雞娃母親”,

總愛説:

“孩子想學足球?

我先看看高考加不加分,不加分就不學”;

“孩子想打羽毛球?我給他報個培訓班,要打就要打出水平”;

“孩子想交朋友?那些人都是競爭對手,少去跟他們接觸!”

進入高中後,

她的孩子抑鬱情緒嚴重,

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她想讓孩子改,孩子就衝她吼:

“你總是控制我!

什麼都是你説了算,

我一點自由都沒有!”

心理學家埃裏克森認為:

不同年齡的孩子,

有不同的心理發展任務。

6歲之前,

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

做事摸不着門道,

這個時候,最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是“玩”。

父母儘可能多地允許孩子玩這個、玩那個,

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6歲之後,

孩子就會自然發展出熱愛的能力。

而這份能力,

又會帶來專注、積極、自律等附加美德。

小時候天性得到滿足、少受控制的孩子,

長大後反而更勤奮自律。

因為,他們早就在追求熱愛中,

學會了如何正確做好一件事。

然後,接納負面,允許孩子發泄情緒。

科學家發現:

孩子的大腦尚未成熟,處理情緒的區域非常薄弱。

當父母要求孩子“不許鬧”“聽話”,

他們會更加委屈、憤怒。

這些情緒壓抑在孩子心裏,

久了會形成癥結,產生各種心理疾病。

最終,

導致孩子情感封閉,

做什麼都索然無趣。

父母要意識到:

孩子想打遊戲,

卻不能打,

鬧脾氣是順理成章的。

堅持説“不可以”,

同時允許孩子發泄情緒,

給予温柔的擁抱、撫摸。

孩子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意識到:

“這件事真的不可以,但父母依然愛我”。

最後,看見優勢,肯定孩子的所思所長。

孩子的每一次突破,

在父母看來都是小事。

能夠自己撿球、學會繫鞋帶、新學了幾個字……

但在孩子看來,這些就是熱愛的源頭。

他們在突破中獲得成就感,

父母的鼓勵,又帶來了自信心。

收到正面反饋後,

他們會繼續嘗試各種感興趣的事。

那些總是能帶來成就感的事,

就會成為他們一生的熱愛。

若你的孩子愛玩、愛鬧、多動,

那真的不是壞事。

童年時期投身熱愛中得到的快樂,

直到成年後,都會持續滋養他;

若你的孩子安靜、內向、沉悶,

也不必特別擔心。

只要他有主見、有興趣、有堅持,

內心就無限豐富、繽紛多彩。

如同那句膾炙人口的話:

孩子的世界原本一片黑暗,父母的“看見”為他點了燈;

這盞燈陪伴孩子找到熱愛,

最終成為了心裏永恆不滅的光。

即使你的孩子此刻平平無奇,

也請給他做自己的自由,

或許將來某一天,

他內心的熱愛就會打開一扇窗,助力他飛黃騰達。

—— End ——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男女觀察員,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氣才夠精彩》。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